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特区扩围,打开发展崭新局面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主任委员、法工委主任吴小云:

立法权是未来发展重要制度优势

汕头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后,在法律适用上实现了‘一市一法’,但在立法权上仍然‘一市两法’,即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然享有特区立法权和较大市立法权。特区立法权是汕头未来发展的重要制度优势,必须倍加珍惜,用足用好。同时,也不能因为‘扩围’后特区法规的适用范围与较大市法规的适用范围完全重合,而偏废较大市立法权,两个立法权都要用好。

拥有两个立法权是最大的制度优势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的逐步取消,汕头经济特区和内地在政策上已无根本区别。必须充分发挥立法权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法治优势和发展优势。

吴小云认为,汕头经济特区范围的扩大,符合汕头的具体情况和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汕头人民的热切期待和盼望。在立法层面上说,扩大特区范围,一是可以为汕头在新的历史时期增创新优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二是汕头可以借此在一些看得准的领域,主动实施改革创新,而不受某些过时的法律法规的限制;三是可以在需要立法而国家还没有立法的领域先行先试,引导规范和保障改革创新的顺利进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经济特区特殊政策的逐步取消,汕头经济特区和内地在政策上已无根本区别。拥有两个立法权,是汕头现有的最大的制度优势,必须充分发挥立法权的优势,并将其转化为法治优势和发展优势。由于两个立法权的权限、功能不同,充分发挥两个立法权各自不同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区扩围是解决一市两法有效途径

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特区法规只能在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特区外不能适用汕头经济特区法规,由此产生了我市特区内外适用法律、法规不统一的一市两法的矛盾。

据了解,15年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解放思想,敢闯敢试,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把立法与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决策结合起来,在体制改革、扩大开放等方面进行积极的立法探索和实践,制定了一批有关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的法规,立法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1年4月,共制定、修改、废止法规77件。特区立法工作为保障我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有力的法律保障。但是根据全国人大的授权决定,特区法规只能在汕头经济特区范围内实施,特区外不能适用汕头经济特区法规,由此产生了我市特区内外适用法律、法规不统一的一市两法的矛盾。吴小云说,将经济特区的范围扩大到全市行政区域,可以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作用,也是解决一市两法问题的有效途径。

市人大常委会已着手清理现行特区法规

对于那些具备条件可以扩大到整个行政区域的特区法规可以通过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解决扩大适用范围问题。

吴小云告诉记者,目前,市人大常委会正着手清理现行特区法规。对于那些具备条件可以扩大到整个行政区域的特区法规可以通过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定解决扩大适用范围问题;对于针对中心城区和特定问题而制定的部分特区法规,以及规范人大自身建设方面的法规,则不必在扩大后的特区范围适用;对将由新的法规取代的特区法规及需要修改的部分特区法规,暂缓适用于扩大后的汕头经济特区。在市人大常委会另行公布汕头经济特区法规的具体适用时间前,新纳入经济特区范围的区域继续适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本报记者陈静莹

对汕头来讲,特区范围的扩大将是一把开启特区新辉煌的钥匙,带来很多机遇,比如在土地的使用、资源的配置、规划以及产业布局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市委党校副教授刘勇:利用扩围破除发展瓶颈

发展空间大了,机会也多了

扩围之后,潮阳、潮南、澄海等在土地使用上将会获得国家更大的支持,相信土地这一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将迎刃而解。

汕头走过一小段曲折的历程,如今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此时不飞更待何时。作为一个来汕工作超过20年的外来人士,刘勇对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变化有着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解,其中既有学者式的理性认识,也有感受式的亲身体会。他表示,今后汕头特区版图将实现全市2064平方公里全覆盖,是现在特区面积的近十倍,发展空间大了,我们汕头自己的机会也多了。刘勇说,特区扩大,首先汕头在土地资源的使用上空间将更大了。他认为,目前汕头特区的发展已经较大程度的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很多好项目、大项目都因为土地因素而受到影响,扩围之后,潮阳、潮南、澄海等在土地使用上将会获得国家更大的支持,相信土地这一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将迎刃而解。届时,将有更多的企业家、投资商因为汕头特区扩围而‘回流’,这对于汕头进一步加快发展是一大利好。刘勇说。

特区扩围后,还将有利于汕头进行整体规划和建设、产业布局,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刘勇说,特区覆盖全市了,汕头在整体规划上将更加有全局性,产业布局也将更为合理,特别将实质性地推动潮阳、潮南、澄海等地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全市交通、卫生、教育等的均衡发展。一些不发达的地区可以走得更快一些,对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有很大改变。

找好定位,让特区特起来

特区扩围了,政策有了,关键还是要全市干群发扬特区精神,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努力在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上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重铸汕头的新辉煌。

借特区扩容的东风,汕头该如何迎来重新崛起?刘勇说,特区如何发展,关键是要找到动力。而动力来源于定位,这也是目前汕头首先要寻找答案的问题。他表示,除了特区扩围这一利好之外,去年6月,国务院原则通过《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将汕头纳入海西经济区重点开发区,并提出要强化汕头的粤东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因此汕头要摆好自己位置,发挥大型央企、海内外潮商、本地民营经济三股力量的作用,特别要利用特殊政策,发挥特区优势,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使特区特起来。刘勇同时表示,特区扩围了,政策有了,关键还是要全市干群发扬特区精神,先行先试、敢闯敢干,努力在探索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新路子、加快建设区域中心城市上取得新发展、实现新突破,重铸汕头的新辉煌。本报记者林馥盛

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黄赞发:

借扩围吸引更多孔雀南飞

国务院批复同意汕头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让人为之振奋。汕头不应甘于落后,要借助经济特区扩围这一历史新机遇和良好条件,争取早日迈向高速发展的道路。汕头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一定要重视新历史机遇下人才的吸引和培养。

特区扩围有助提升知名度

人气旺了,客流量就多了,打好这个基础,城市高速发展便指日可待。汕头一定要适时加大对外宣传,让海内外进一步了解汕头。

特区扩围不仅是特区容量的增加、空间的扩展,它将有助于汕头知名度的进一步提升。谈及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将带来的影响,黄赞发说,改革开放之前,汕头这个小城市并没有被外界所知晓,借助特区设立的春风,汕头才开始渐渐为外界所熟知。此次特区扩围对汕头来说又将带来一个提升知名度的良好机会,它也将更好地促进汕头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气旺了,‘客流量’就多了,打好这个‘基础’,城市高速发展便指日可待。汕头一定要适时加大对外宣传,让海内外进一步了解汕头,吸引更多商人来汕投资创业。

[1][2]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佚名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肥猪瘦猴(第三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一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