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心人士合力修复五百年古建筑
饶平城隍庙重展迷人风采
修复后的城隍庙大殿。
三饶民众庆祝城隍庙大殿修复完毕。
饶平城隍庙,这座承载着500多年历史文明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曾一度遭到严重破坏成为危房,令三饶民众心痛不已。一年多来,三饶民众为重修这座古建筑多方奔走,取得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支持。如今,城隍庙大殿已顺利得到修复,这一古文物避免了消亡的命运,这是三饶民众的骄傲,也是潮州文化的幸运。
昨天,饶平县三饶镇像过节一样热闹,来自粤东各地的民众早早赶来,庆祝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饶平城隍庙大殿修复竣工。一年多来,在社会热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这座有着500多年辉煌历史的古建筑,得到了一番精心的修复,走出了几近坍塌的险境,再度展现出迷人的风采。
各地民众争相见证
古建筑“重生”
昨天上午,绘着威武门神、涂上靓丽油彩的饶平城隍庙大门徐徐开启,迎接前来参观的四方宾朋。经历一番“脱胎换骨”,城隍庙大殿在灿烂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庙顶的龙凤花鸟嵌瓷装饰色彩斑斓,庙内木梁上雕镂精细的人物鸟兽栩栩如生,粉墙上一幅幅形象生动的壁画,更让观赏者赞叹连连。
前来参加庆典活动的,不仅有饶平当地民众,还有汕头、潮安等地的宾客。一踏进城隍庙大门,大家就迫不及待地把里里外外看了个遍,纷纷感叹,如今城隍庙变化真大,能亲自见证这座古建筑“重生”,实在是不虚此行。整个上午,前来一睹城隍庙新气象的人络绎不绝,不少人一进门就径直奔向捐款处,为后续的修复工程捐出善款。
城隍庙外,来自三饶镇各乡社的14支游行队伍在阵阵锣鼓声中开始巡游,街头巷尾聚集了大批民众观看,城隍庙大门前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当地的一位村民高兴地说,城隍庙大殿修好了,大家都别提有多高兴,简直比过年还要热闹。
城隍庙历经
五百多年沧桑变幻
一提起饶平城隍庙的历史沉浮,主持修复工程陈吕宋老人便打开了话匣子。饶平城隍庙的建筑规模为粤东之冠,自古以来闻名遐迩,2004年,城隍庙还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是饶平人共同的财富和骄傲。
饶平城隍庙兴建于明朝成化年间,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清两朝,城隍庙历经多次修缮,香火十分鼎盛。不过,随着历史变迁,城隍庙的命运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解放后,这座古建筑连遭厄运,不仅庙内神像陆续被盗,木梁上的金漆木雕也悉数被剜走,庙内文物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上世纪50年代,城隍庙被辟为粮食加工厂,改革开放后又变成了私人的彩瓷作坊,在此期间,城隍庙一直难以得到有效保护,默默承受着风吹雨打的考验。直到前年年底,城隍庙还是一副破败景象,大部分墙体受损摇摇欲坠,庙内墙灰剥落,许多壁画面目全非。此外,各处木梁也因为频遭白蚁啃蛀而出现霉烂,整座建筑基本上已成为危房。
修复工程成为
当地民众共同心愿
饶平城隍庙的不幸遭遇,令当地老辈人满怀心酸。前年,陈吕宋下定决心要挽救这座被饶平人视为珍宝的庙宇。他和当地部分民众组成了“重修饶平城隍庙筹备理事会”,主持筹备修复工程。经过几经周折,修复工程终于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为了发动民众积极参与这项工作,陈吕宋一家还率先捐赠了30多万元,作为修复工程的启动资金。
城隍庙修复工程迅速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响应,大家无论家境贫富,纷纷出钱出力,而粤东各地也有不少人捐资相帮。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理事会就筹到了近200万元的资金,使前两期的重修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重修工程的“指挥部”,理事会的30多名成员都奉献出了各自的时间和精力。在成立之初,他们几乎没有任何资助,但为了工程能更顺利地开展,他们便经常自掏腰包。理事会的一位老人说,为了让更多人知悉饶平城隍庙重修的消息,他们这一年来跑遍了饶平县的各个乡镇,希望能够在宣传的同时,争取更多方面的帮助。“我们这一行人几乎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头子,每天坐车到处跑,很辛苦,但是值得。”
如今,看到大殿修复工程顺利竣工,忙碌多时的老人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老人们告诉记者,城隍庙修复工程共分四期,前两期主要重修城隍庙大门、钟鼓楼及大殿,接下来还将进行后两期的修复工程,分别对后座和公婆厅进行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