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过父亲凌空抛来的半成品“棕厝扫”,拿起串着尼龙绳的特制钢针,绳随手动,红绳在棕丝束间穿梭飞舞,很快,一把轻巧的“棕厝扫”就做成了……年关将近,“棕厝扫”销路大开,日前,记者来到浮洋镇陇美村林厝林维全家的小作坊时,林维全正与父亲林俊喜默契配合,有条不紊地赶制“棕厝扫”。在陇美村林厝,像林维全一样,仍坚持制作棕制品的“80后”已为数不多。
父亲林俊喜:自创“棕厝扫”
十多年前,林俊喜由潮汕年末大扫除“采囤”的习俗想到,除了制作棕扫帚,还可以将棕树皮做成“棕厝扫”。于是,家境并不好的他向村里借了一笔钱,制作好一批样品后,便骑车到处向日用品商店和居民推销“棕厝扫”。“澄海、潮阳、揭阳……这周边的城镇都让我跑遍了,总算打开销路了。”林俊喜说起自己的创业史,很有些自豪和欣慰。
由于“棕厝扫”轻巧耐用,慢慢地便打开了销路。村里村外、周边城市的商店都找上门来订购,不但自家能接到生意,林俊喜还将应付不过来的客户介绍给村里其他的人家。现在,村中十余户制棕户,几乎都以“棕厝扫”和棕扫帚为主要产品。
“棕厝扫”的利润并不高,“一把挣不到一块钱。”所以从事制作的人仍然不多,一到年底,林厝的“棕厝扫”就开始“供不应求”。最近,为了尽快完成客户的订货,林维全放下工厂的工作,与父亲一起日夜赶制“棕厝扫”。“利润薄,雇人是出不起工钱的。”林俊喜说。
儿子林维全:坚信棕制品大有可为
今年27岁的林维全,跟随祖父和父亲制作棕制品已经有十多年了,这些年林维全一直在家帮工,而村里像他这样仍从事棕制品制作的“80后”已屈指可数。
“连一些长辈都说,这个行当迟早被淘汰,要我另谋生路,”他说,“做棕扫又脏又费神,还被人瞧不起,有的女孩子,一听说人家介绍的男方家里是做棕扫的,吓得扭头就走。”天生乐观的他,说起这行当的尴尬处境却更像在打趣儿。
在长辈的劝说下,他去年开始到附近的工厂帮工,但从小就与棕打交道的林维全,却舍不得放下这根棕丝,年底“棕厝扫”热销时节,就赶紧回到家里帮手,“叫我舍弃棕制品制作,专心到工厂打工,我是坚决不干的。”
虽然在工厂打工,但林维全“身在曹营心在汉”,他对棕制品的前景也满怀希望。“这是传统手艺,丢了怪可惜的,我还准备打出棕制品的牌子呢。”林维全笑着告诉记者,他的想法也得到堂哥及朋友的支持。
林维全从父亲的创业经里明白,“实用就有销路”;而一些传统工艺的复兴历程说明,“品牌才是出路”。所以,最近他正与堂哥及几个朋友合计着,棕丝强韧、耐腐,纯棕丝制作的棕席棕枕还有吸湿和保健作用,销路应该不差,准备由这些日常用品入手,把林厝的棕制品打出品牌来。至于棕蓑衣、棕雪帽,现在多数只是用于收藏陈列,销路还很窄,但他们也从中看到了走怀旧路线的可能。不过,要打出品牌并非易事。制棕的工艺多样,由于行业日渐式微,许多精细工艺不复存在,比如在枕席上绣出双喜、鸳鸯等吉祥图案的精巧手艺就已经失传,但林维全仍充满信心,“等打出品牌,就不愁没人学手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