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书记在省委十届八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建设幸福广东"、"提高全省人民幸福感"的要求,使到与会者倍感振奋,引起广泛共鸣,启发深入思考。
“幸福”建设广东发出先声
"幸福"和"幸福感"本来只是社会生活方面的词汇,汪洋书记把它用到省委的报告中来,一下子使"幸福"这个词跨界进入了政治层面、决策层面。这充分体现了汪洋书记的远见卓识,充分体现了省委的政治睿智,更充分体现了省委重大决策思想中的人文情怀。科学发展观的圭臬,就是以人为本。我们党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人民幸福,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建设幸福广东"、"提高全省人民幸福感"的提出,显示了省委在引领广东发展的时候,把人的需要放在了发展的根本地位,把人民群众"从改革开放中得实惠、在科学发展中享受幸福",放到了与我党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解放战争时期"翻身解放做主人"、新中国建设时期"自力更生建设新中国"以及改革开放初期"计件工资、包产到户、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等口号同等重要的位置,把我党一以贯之的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的建党宗旨以全新的使命加以发扬,这必将激发广大人民群众新一轮的拥护党的政策、参与党的事业、追随党的理想的政治热情,引来科学发展的新高潮。
幸福建设在广东率先提出,也有其必然性的一面。广东省作为改革开放先行者、试验田,已经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从经济实力上讲,以省当国,广东已经进入世界第15名左右。广东人民靠一种开路人、探雷者的使命感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但是,广东人民享受由此带来的实惠与改革开放取得成果相比还不够同步、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长期低于GDP、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在改革开放走过30余年,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的今天,广东率先提出幸福建设问题,适时、必要、合理。
幸福观决定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对家庭的愉悦感觉,是人的主观感受。幸福不是给别人看的,与别人怎样说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心中充满快乐的阳光,也就是说,幸福的阈值可以自己掌控,阈值越高,越不容易满足,那当然没有幸福感,反之,一点一滴都足以制造一场欢喜,使人感觉愉快,使人心情舒畅,甜蜜快乐。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一般来说,高境界的党员干部会认为"为人民服务"是幸福的,西方童子军精神认为"日行一善"是幸福的,更多的老百姓会认为"吃得饱、穿得暖、睡得香、花得安稳"是幸福的,在机场等生意的"的士"司机终于载到一个远途客人是幸福的,垂暮的老人见到长途跋涉赶来的子孙是幸福的。这些幸福场景的动因有生存问题,也有人情因素;有精神追求,也有物质功利,都有她们的现实合理性。我国古人有一种特别现实的幸福观,即《论语》中提出的"不患寡患不均"思想,公平了,我就心安理得了,多点少点不是要点。这一点恐怕是最为朴素的幸福观。但在物质社会里,不患寡是不可能的。要说,可以说成"患寡,更患不均"。西方的行为科学家马斯洛则把人们的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至今仍被人接受。如果用中外结合的方式,把这两种主张参合融会,并针对现行人们的行为和心理特点,我认为可以把幸福观概括为普惠感、成就感、自由感三种要素。普惠感就是普遍感到实惠的感觉,处处觉得舒服,包括生活温饱、办事便利、精神慰藉、安全舒适和相对于周围的平衡感;成就感包括创业就业、人际、获得尊重;自由感属于自我实现的范畴。这三种要素应该具备了幸福感的基本构成。
培养"六种感觉",建设幸福汕尾
基于上述研判,当前建设幸福汕尾的主要工作,是围绕以上所说的三大基本要素,营造有利土壤,培养市民的六种感觉:
一是主人自尊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才旦卓玛的"翻身农奴把歌唱"。作为国家主人,人格独立,政治自由,意愿得到表达,投诉得到处理,权益得到保障,有国家主人的高度认同感、自尊感。这主要要通过民主法治、建设法治社会来实现,没有法治社会,不可能有幸福感。这方面,汕尾主要要通过落实依法治市各项制度,提高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和全民的法治意识来实现。
二是本土自豪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陈明《快乐老家》中的"有一个地方,那是快乐老家"。居住地或家乡有特色、有品牌、有令人向往的方面,讲起来津津乐道、自鸣得意。这方面作为汕尾有很多事情要做。汕尾是我省唯一一个在老县城之外的小渔港建设地级市中心城区的,至今中心城区建设发展慢,市民自豪感不足,甚至有人只认是海丰人、陆丰人,不愿承认是汕尾人。必须通过加大力度建设中心区,打造城市名片,提高知名度来提升市民认同感、自豪感。
三是社会公平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刘欢的《好汉歌》中的"你有我有全都有"。构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常态化,增强市民的公平感。汕尾这方面要致力于实施适度普惠政策,重点在教育公平、社保公平、就业公平、权益公平等方面加大投入和维权力度,推动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到社会发展实现从不均衡实惠到普遍实惠到普遍公平的转变。
四是生活安全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郭兰英在《小二黑结婚》唱的"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生活、工作的综合环境包括治安、食品、生态、出行等均安全、可靠、有序,特别是环境安全,不用为身心健康、子孙后代操心。汕尾这方面已经在三年前启动了大平安工程建设,包括"五大生态安全工程"(治污、减排、改水、植树、修堤)、"十大安全网络"(国防、反恐、治安、信访、维稳、综治、食品、生产、交通、网络)在内的大平安体系建设正在深入开展,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形成全新的生活安全感。
五是文化归宿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李谷一的《故乡是北京》中的"京腔京韵自多情"。对民族的、故乡的、本土的文化有一种归依感、归宿感、亲切感,也是幸福感的重要层面,北京人以京腔京韵为自豪,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人以港腔港调为自豪,那么,常态的文化归宿感是什么?作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汕尾,在这方面的作为还有很大空间。汕尾在"十二五"将筹集专款资助270多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24个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设施,广泛开展稀有剧种演出、街头渔歌、擂茶文化等,大力提升汕尾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浸淫力。
六是个人空间感。用一句歌词来形容,就是王力宏的《畅爽开怀》中的"我有我选择"。有属于个人的自由空间、发展空间、发挥空间、娱乐空间、私密空间、减压空间,形成幸福感与不幸福感之间的缓冲地带。在汕尾,我们已经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启动了劳动者家园项目,针对农民工、新打工族的经济窘境和血气方刚的矛盾特点,建设单间月租100元左右、套房售价6万元左右的劳工住房区,给产业工人在劳作之余有私人空间,避免卓别林《摩登时代》现象的重演。同时,在全市倡导"鼓励创新,宽容失误,拒绝平庸"的风气,使到打工者有福地、创业者有园地、创新者有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