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五届人大七次会议和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在全体代表和委员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这次“两会”是团结民主、求真务实的大会,也是坚定信心、鼓劲奋进的大会,达到了总结经验、凝聚智慧、统一思想、创新工作的目的。我们对“两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刚刚过去的2010年,市政府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四推进一保持”为工作主线,以“五年大变化”和全面砍掉落后“尾巴”为目标,以产业集聚力促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宜居城乡力促扩大内需,以“三大机制”力促工作落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活力汕尾、人文汕尾、和谐汕尾、清新汕尾”建设卓有成效,为“十一五”划上了一个完美句号。
毫无疑问,“十一五”时期是汕尾市建市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时期之一,也是汕尾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上下一心,积极应对挑战,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全市生产总值增至2010年的470亿元(预计数,下同),年均增长16.9%,翻了一番多;人均生产总值增至2010年的15932元,年均增长15.4%,也翻了一番多;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至2010年的26.23亿元,年均增长29.9%,接近翻两番;工业增加值增至2010年的186亿元,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010年的16.7∶46.5∶36.8。至此,“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砍尾”目标基本实现,成绩斐然,振奋人心。
迈入“十二五”,我们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拥有诸多有利条件。首先,是当前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总体有利于改善汕尾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其次,国家、省部署新一轮发展战略,总体有利于汕尾市拓展发展空间。更重要的是,随着深汕合作的深度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落户上马、开工建设,汕尾市将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转变方式的关键之年,也是实现“五年大变化”目标的决战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1年汕尾市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农业总产值增长6.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这些目标不拔高不浮夸,彰显了汕尾人民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进取精神。
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是主题。我们必须强力推进陆丰核电、华润海丰电厂、品清湖疏浚整治等重点项目建设;举全市之力,以“创新发展,先行先试”为核心,全面推进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努力创建全省区域合作创新示范区。同时,不断引进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支持本地企业与大型企业集团“联姻”,做大规模以上工业,增强经济发展实力。此外,要集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发展电力能源产业,精细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在优化服务上下功夫,继续完善“金钥匙保姆式服务”、“一站式行政服务”、“订单式服务”,优化招商环境,推进招商引资工作,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转变方式、共享和谐是主线。我们必须强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加大科技投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扶持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三农”工作,结合“三旧”改造,全面推进村庄整治建设,促进农村人居环境和村容村貌实现根本改观;大力发展高效、优质、生态的现代农业,建设珠三角地区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水产业,打造海产品物流商贸中心。同时,大力发展港口物流业,谋划把汕尾新港区建设成为珠三角地区新的港口物流基地;整合“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大力发展滨海旅游业;加快构筑与珠三角地区服务业有机接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努力扩大大宗消费,大力发展服务性消费,积极发展热点消费,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协调发展。
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民生为本、幸福汕尾是主旨。《政府工作报告》将“建设幸福汕尾”绘制为“十二五”汕尾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基于此,我们必须强力推进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宜居、宜业、宜憩三大功能,努力创建国家宜居示范城。继续实施民心工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抓好社保扩面征缴,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城镇农村安居工程,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
2011年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振奋精神,坚定决心,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当好融入珠三角的桥头堡、区域协作发展的生力军,为把汕尾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憩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而努力奋斗!(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