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揭西何茂国:生态农业的推动者

清晨的山区,天地依然一片静寂,山沟里弥漫着清新雾气,空气中飘散着野花的馥香,怡人心肺。地处京溪园镇九w山窝里的揭西县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里,却早已人声鼎沸,一群工人正在研究所所长、高级农艺师何茂国的带领下,在池塘里捕鱼捞鳖,欢声笑语和着清脆鸟鸣,飘荡在空旷的山野间,一派和谐景象。

揭西县京溪园镇山坑田立体开发的成功经验,早已为人们所称道,而近年发展起来的“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开展的生态农业试验,更是成为揭西县乃至揭阳市农科试验推广的“摇篮”,负责项目试验推广的何茂国,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系列荣誉。

生态农业推动者

初识何茂国,第一印象是“比农民还农民”,古铜色布满皱纹的脸庞,一身农民装扮的衣服,说起话来自然流露着客家汉子的爽朗和率直。一位长年扎根于地里田头的农科干部,挂在嘴边的自然都是水稻呀猪呀鱼呀的“农科术语”,萦怀于心里的总是如何才能使农民早致富!

1956年4月,何茂国出生于揭西县五经富镇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幼年时期适逢“三年大饥荒”,经常吃不饱、穿不暖的何茂国,目睹父老乡亲的窘况,心里暗暗发誓,长大后一定要掌握农科技术,让稻薯早结丰产,让大地得到丰收,让农民丰衣足食。为了这个目标,何茂国自小便努力学习农科知识。1976年回乡参加劳动,由于工作积极,他被县推送到汕头“五七”农学院农作专业大专班读书,1978年毕业后一直在揭西县农业部门从事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

泥土的芳香,田野的希望,农民的疾苦,时刻牵扯着县城里何茂国的心。泥土在召唤,田野在召唤,农民在召唤!1990年,何茂国毅然放弃县城优越的生活条件,主动要求下乡到京溪园镇农业站工作。

从此,何茂国在农科园地里可以说是如鱼得水,可以大展拳脚了。

然而,一个小小的镇级农业站,要得到大发展,突破口在哪里呢?何茂国苦苦思索。

当时京溪园全镇1.4万亩水田中,低值低产的山坑田竟占了三分之一。这一明显的自然劣势加上长期以来单一的粮食生产,自然使本就弱质的农业生产雪上加霜。

何茂国大胆设想:何不搞山坑田立体开发种养以增加产值?他马上将这一想法向镇领导汇报。镇领导当即拍板,把改造山坑田的任务交由农业站作为攻关项目予以突破。

于是,以何茂国为站长的4名农技干部,第一次提出了从山坑田入手,向多业并举、综合发展要效益的口号。紧接着,他们以50亩山地、18亩山坑田与一农户联合办起了“山坑田立体生态农业实验场”,以山坑田种粮改成鱼塘养鱼,山顶山腰种植林、果、茶,树下配套禽畜养殖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开发模式。一年后大获丰收:原以山坑田种粮只有400元左右的亩产值,经山水并举治理改造综合开发后,年亩产值增至2400至3000元,一下子提高6倍以上!

初战告捷,京溪园山坑田立体开发在何茂国推动下名声大振,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县推广。但如何更好地综合开发自然资源,以推动山区农业的更快发展,“生态农业”已成为一种趋势。何茂国始终认为,发展生态农业,是农民走依靠科技、利用市场规律致富的必由之路。1993年,何茂国创办了面积约40亩的揭西县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利用动植物中“生态链”循环原理,开展立体生态种养,除种植部分水果和黑麦草外,大量饲养甲鱼、塘虱、福寿螺等水生鱼类及生猪,目前研究项目大多已取得成功并发挥巨大效益,已形成了几条良性循环的“农业生物链”,2008年亩产值高达1万多元。

随着“山坑田生态农业模式”和“高效生态农业模式”等研究项目的相继成功和大力推广,京溪园镇以至揭西县的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何茂国也获得了诸多荣誉:1998年12月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99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科技先进工作者”,被市科协等单位多次评为“先进个人”;1995年,京溪园镇农技站被省农业厅评为“模范单位”。他还于2003年和2007年分别当选揭西县第八届和第九届政协副主席,连续当选为揭阳市二、三、四届人大代表。

农村科普带头人

2003年,何茂国当上了揭西县政协副主席,已经是位响当当的县处级领导了,已经可以堂而皇之在县城“享福”了。但自称“我是农民”的何茂国,却再一次放弃调到县工作的机会,同领导要求继续留在基层,以保证生态农业试验的连续性。他说,“其实,当什么官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把自己的专业应用在农业上,能使农业不断进步,农民不断增收,这就是我的动力!”

芬芳的泥土,始终维系着何茂国的心。然而,这“芬芳”,如果仅仅停留在试验场里,而散发不出去,那有何意义呢?何茂国要的是大地田野共同的“芬芳”,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于是,多年来,何茂国马不停蹄,不畏辛苦地奔波于全县各地乡村,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把先进农科技术无偿送到地里田头,送到农民兄弟心窝里,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于是,我们看到:他,长期坚持办好农业技术宣传栏。自1990年以来,一直坚持为京溪园全镇89个自然村办好农技宣传栏,每年15期,把农情及时传到农户;普及人数达3万人以上。

他,办好15个专业研究会。自1993年8月成立京溪园镇科普协会以来,为了方便指导,采取对号入座的做法,对15个专业研究会,189名会员,进行长期技术培训、座谈,根据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复讨论,向上级科研单位、大专院校请教,并积极总结各生态场的经验加以推广。如猪的高热病、甲鱼腮腺病,柑桔早结丰产技术等。

他,承担揭西县残疾人1215人的种养技术培训和咨询。为了使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2003年以来,和市、县残联联合开办残疾人技术培训基地,每年举办5至6期学习培训班,传授实用技术,并接受他们的技术咨询,受到省、市、县残联的好评。2008年被县残联评为“全县扶残先进工作者”。

他,对全县17个乡镇2509户专业户,由县科协、县农业局组织,由其主讲生态农业技术培训,每年举办17期,每个乡镇一期,并现场规划按生态农业理论进行梳理,达到“一场多业,一料多用,一劳多得”,不断提高抗御市场风险能力。

……

由于在农村科普工作方面成绩突出,何茂国去年12月被全国科协和财政部评为“农村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

何茂国在池塘里研究鳖的生长情况。

来源:揭阳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生惠 李维照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三集)

潮汕爆笑喜剧:打电话-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