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揭阳市文化名人彭妙艳编着的《揭阳楼》一书,将在揭阳楼和揭阳楼广场竣工之际,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并将在广东省第三届粤东侨博会暨揭阳市第二届特色文化节期间赠送给海内外嘉宾。
市委书记陈弘平为该书作序。
《揭阳楼》正文分9章,从构建岭南水城新地标谈起,以独到的见解,从建筑、历史、文化和艺术的角度解读建设揭阳楼及揭阳楼广场的理想和目标、以民为本的产物、命名的理由、主体建筑的勾勒、打造建筑文化的实践、西方建筑元素的吸收、从布局到亮点、人文展览巡礼、深远的影响等方面内涵,是读者了解、认识揭阳楼建设及文化意义的权威性读物。该书还附录了《揭阳楼记》、《揭阳楼广场莲花步道铭文》和《揭阳八景简介》等相关文字。
《揭阳楼》序
陈弘平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对揭阳破解欠发达地区发展难题,力拔粤东发展头筹,后来居上,寄予殷切的期望。
肩负领导的嘱托和人民的期盼,揭阳市委、市政府确定了以强势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方向,制定“一三二”发展战略,以忠诚敬业的精神,一事能狂的气概,奋力拼搏,赶超进位。目前,经济、社会已进入快速良好的发展轨道。
揭阳楼及其广场的建设,是揭阳强势发展的一个缩影。
揭阳楼的崛起,标志着揭阳从进贤门时代,向着建设现代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的揭阳楼时代迈进。现代交通枢纽格局的逐步形成,市政、文化设施的日益完善,大型重化、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感恩奉献的蔚然成风,是揭阳楼时代的特征。
揭阳楼是揭阳城市建设的地标、文化建设的丰碑,更是揭阳不断跨越、创造辉煌的一面旗帜。我们要进一步发扬“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的文化精神,以一代而强的气魄和行动,创造出宏伟的业绩,向党、向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把“大揭阳”高高举起。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相信,具备了奋斗目标、奋斗精神和奋斗力量的揭阳人,创造时代伟业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
文化人彭妙艳解读揭阳楼建设和文化意义的《揭阳楼》一书即将出版,我把有关感想写于上面,权充序言。
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揭阳楼》正文内容
揭 阳 楼
彭妙艳
1 构建岭南水城新地标
——理想和目标
在高速发展的转型时期,每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以及对于一个城市的影响,往往是突然而至。而其中的每件大事,都是这个时期的愿望与野心的产物。在揭阳力拔粤东发展头筹、赶超进位的建设热潮中,揭阳楼奋然崛起。这个新的城市地标的横空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象征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实现了从进贤门时代,向着揭阳楼时代的嬗变,也宣示了后来居上的揭阳,敢于担当破解粤东发展难题的“引擎”。
揭阳楼时代的揭阳,以历史文化名城为底色,以岭南水城为名片,以忠诚如山、感恩奉献为理念,以奋发有为、和谐发展为精神风貌,以重化产业、现代化服务业为经济龙头,以水陆空交通枢纽为定位,以宜居、宜业、宜游为优越环境,是地方特色鲜亮、富庶文明、充满活力的现代城市。
应运而生的揭阳楼,是揭阳历史跨越的雄伟地标、强势发展的城市灵魂。它的巍然突起,不独在于彰显城市建设成就的重任、提升城市文化的品位、改善市民生活的质量,还在于表达揭阳打造特色城市的抱负,以及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雄心。
把城市重要公共建筑作为“未来文化遗产”进行打造,是一个崭新的、极富创造性的发展理念,是大胆却也充满挑战的战略构想。胸怀大志、精明睿智的揭阳决策者深信:在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来龙去脉遭到破坏,城市建设普遍陷入抄袭和克隆恶性循环的背景下,主动创造未来文化遗产,是面向未来、提升城市定位的全新思考和有益尝试,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表现。
美国着名城市研究专家詹姆斯·特拉菲尔说:“科技改变城市面貌,欲望则铸造城市的品格。”创造“未来文化遗产”就是揭阳的欲望。正因如此,旗帜鲜明地喊响打造建筑文化的口号,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的思想内涵,着眼于世界性、文化性和历史性,明确指导城市整体布局和重点项目的建设。
一个城市的文脉就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历史和文化经过漫长的岁月积淀而成。把积淀的文化融合在新的建筑上,就能形成独特的魅力,走近文化遗产的标准。揭阳楼的建设,被赋予具有文化资源和知识资源的属性,有鲜明地区个性、社会教育、历史借鉴、研究欣赏价值的文化形态和特质。
规划和设计中,一是突出一个“魂”字。就是“立揭阳之地标,溯人文之根源,彰历史之悠久,统民情之归依,扬传统之美德”。这是对于未来文化遗产标准执行的具体化。
二是讲究一个“品”字。就是要求外形上的整体调谐、富有创意、饱含特色,就是要求表现于精神上的包容性、开放性、科学性等崇高品格,要使它成一代典型、千秋风范。
三是注重一个 “效”字。就是扬我揭阳铸造辉煌气魄,显我揭阳展翅高飞雄姿,更为创造盛世的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文化共享的区域,塑造市民现代品格,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胸怀打造特色城市的理想,面向创造未来文化遗产的目标,以揭阳楼及其广场建设为首举,彰显一代而强的雄心。当一个城市以“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为人文精神时,这个城市的前程必然无限光明。
2 在万众热灼的期望中崛起
——以民为本的产物
经过几年的奋斗拼搏,揭阳的市政建设日益完善,市容市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特色城市已初步形成。于是加强公共建筑与文化广场的建设,就成了广大市民的迫切需求。
是凝聚人心的需要。揭阳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经过不断的磨合、交流、互助,关系日益融洽。树立一座用大家双手共筑的地标,用以强化“大揭阳”的和衷共济,“统民情之归依”,意义十分深远。
是丰富城市景观的需要。如同大自然的花朵五光十色、各有色彩与形态一样,城市也应是各有特色、各有意象。通过文化韵味深厚、地域风情浓烈的宏大建筑,为城市增加视觉的亮点,构筑、丰富岭南水城特色,增强群众的自信和自豪,提升城市的魅力,是城市建设者锲而不舍的追求。
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不能没有提供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揭阳有丰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为这些民间艺术的展演展示提供空间,可以保持城市特有的本色,激活城市的活力,提高市民的生活品味,为之创造休闲、健身的条件,培植健康素质。
古人以为,精神居形体,如火之燃烛。营造开展道德教育、培植人文精神的平台,充实文化内容,以利增强市民对本土历史的认识,培养对于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着,提高道德、审美和科学素质,是揭阳楼建设的又一缘由。
通过开辟多个主题场馆,展示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并纪念先贤和彰扬英烈,以他们的爱国精神、感恩奉献的品德,激励后人见贤思齐、开拓创新、忠于职守,为揭阳建设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利用广场营造相应的设施,以传统的题材,以艺术的形式,诠释、演绎揭阳发展进程与规律,让群众在审美活动中提升理性思维,丰富知识,自觉遵循科学发展观,创新业绩,也是追求的一个效果。
此外,还以现代科学的先进手段,展示宏伟的发展规划,以此来振奋人心,鼓起全民一心建设美好明天的热情。
有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于是有了体现以民为本的这一时代产物。审时度势,以孚众望。顺应民心的揭阳楼在万众灼热的期望中崛起。揭阳楼不仅是建筑,不仅是“凝固的音乐”,还是决策者造福一方思想感情的物化。
3 亮出揭阳的品牌
——关于命名的理由
秦朝雄风,开启揭阳二千二百余年的历史;双溪明月,美丽了岭南水城的千年风韵。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杰出的人物和增光岭南的声名,铸就了揭阳闪亮的品牌。
揭阳一名,是远古文明的产物,百越初民的先声。一万年前,启扣山林的先民,在榕江、韩江和九龙江三江流域的莽原中,筚路褴褛,敲起生活的火光。三千年前,一个以铜鼓为号、以青蛇为图腾的王国,在榕江两岸打造起自己的政治、经济中心。桑浦山、虎头埔与黄岐山遗址,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一个体系。浮滨文化的遗存,是揭阳古国的文化烙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泱泱华夏的政区版图上,揭阳首次以岭南首邑的特有座标,引起国人的瞩目,成为两广地区最早的行政区域之一。
古揭阳东至九龙江口与今之厦门相望,西至瘦牛岭、南阳山与今之五华、陆丰交界,北以揭阳山下平和、平远数县为边疆,南以惠来海岸与南海相接,广袤绵远。
自秦以降,揭阳之名频见中华史册。这就产生迟至唐宋时期,中原人士涉及南方这片神奇土地,脑际遨翔的总是关于揭阳记忆的现象。中唐的潮州刺史韩愈,写下“我迁于揭阳,君先揭阳居”的诗句;北宋梅尧臣诗赠友人出任潮州知州,以“自昔揭阳郡,刺史推韩侯”为勉;王安石愈有“揭阳印象”,当朋友赴任遐方,他看到的是“吕君揭阳去,笑谈面生春”的情景。至于郑侠与徐璋,更曾深刻描述揭阳知名一国的原因:“揭阳繁富州……豪家富廪庾,”“揭阳多士天下都,声名藉藉南海隅。”
不但有悠久的文明历史、丰腴的自然禀赋,揭阳也英才辈出。汉末曾夏聚众自保家园,人心归顺;南朝区金起兵助建梁国,三代封侯;唐代陈元光荡平潮寇,增辟漳州;宋代彭延年威慑侬智高来犯,免一方生灵涂炭。陈希汲以卓越才华,获“广南夫子”之誉;元人金元佑勇杀蒙古悍将,加速了朱元璋推翻元朝的脚步;明朝郑F恩威并施,大治云贵,树立一代循吏典范;清代卓兴、林本等为保社稷,血战闽粤赣三省,成为彪炳史册的同光五总兵。
积淀深厚的揭阳文化,以包容、进取的特性和力量,推动了粤东社会发展的脚步,闪耀着史诗般的光华。与时俱进中培育升华的“自强自信,创业创新,和谐开放,感恩奉献”的时代精神,更在现代建设中树起一杆旗帜,指引开创文明富裕的未来。
必须有一个博大的载体来承载与张扬,让后人在对古代瑰奇人文的瞻仰中,升温复兴雄风、再造辉煌的热情,揭阳的持续发展,后劲才会强大而持久。以揭阳品牌冠名的揭阳楼,因此而奋然崛起。
4 以大为大创辉煌
——主体建筑的勾勒
集中诸多典型的元素,在模拟城墙的13米高台上,构筑了三层两廊的楼阁。壮大的前檐飞覆,简朴的斗拱序叠,每个构筑都蕴含传统文脉的信息密码,组成了雄健伟岸的汉代建筑形象。
秦汉建筑“以大为大”,时人认为只有体积、规模的阔大,才能张扬气吞山河的气概。秦宫汉阙,成了当时伟大建筑的符号。每个特定功能的建筑,都有深层的文化意蕴。揭阳楼的建设,为了构筑一支气魄恢宏、荡气回肠的“大风歌”,借助宏伟壮丽的视觉,培育揭阳人民的壮阔襟怀。
大壮适形的130米横式高台,与23米的深度,稳健撑起39.3米的庄严构筑,这就是揭阳楼的外形与气势。3300平方米的占地面积,9152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这就是揭阳楼的空间规模。
物化的阔大,从形体上去目测;而精神上的阔大,则从形制上去审视。以重檐表现建筑等级的崇高,则从传统礼制上去窥测。对秦汉范式进行有机的重组,并在结构上做出相应创新,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悠长而且丰瞻。
拱门直穿底座,把厅堂分为龙虎两部,形成左右对称的布局,这种殿堂内部布局,有着原创的意境。把传统中轴 “丁”字结构,改作 “十”字形式的布置营造,变轴端为轴心,以轴心与四维相接,外引内联,构建广阔的空间。这个创新,把中国传统殿堂的构造技巧推上了一个新的层次。敢为人先,体现的是魄力的宏大。
把力量化于粗犷,以庞大建筑躯体,抒写一种人力弥漫宇宙、笼盖四野的文化效果。这就是大汉风格、大汉气象。它可以陶冶豁达的胸怀,培育刚健意志和豪迈的气魄。大就是美,其力无穷。
同时通过几种对比手法的运用,把空间的尺度、气势、层次、深度予以强调,“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为建筑的序列空间注入艺术生命,使之显得生气勃勃。这是表现手法之大,于是才能造出大气质、大品格。
一座具有原创思想和独立精神的现代民族建筑,留下大写的“揭阳创造”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