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建筑工人在整修汕尾市区三马路挖掘路基时,发现位于宫前街上坡一处旧墙址和一批瓷器古物。经初步认定,这是清乾隆时重修的关帝庙后殿旧址地基,有关文物部门已介入调查。城区关帝庙(文物)修复理事会已对此处旧址进行保存。
这处有着三百多年历史的关帝庙旧址地基,现位于重修的关帝庙主殿前面,与三马路和宫前街交叉处上坡,地基宽约5米、长7米,关帝座台宽2.4米,长1.75米,现场挖出有碗、杯、锅盖、石砣等瓷器碎片。旧址墙基非常坚固,据老人说,这是用海壳灰等三合土,再加上糯米、红糖等夯筑而成,历经风雨沧桑,墙体颜色仍鲜艳如新。获此消息后,市有关文物单位已到现场拍照搜集有关资料,并要求城区关帝庙文物修复理事会等机构积极采取措施予以保护。
据了解,市区关帝庙始建于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曾于1927年被拆除,1928年再次重建,1951年因市政修路又再次被拆除。2003年被城区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重视下,重新对关帝庙进行修复建设,现已完成了关帝庙主体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