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份,国新办发布《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称,2035年,我国2名纳税人将供养1名养老金领取者。“是否延长退休年龄”再次被提出。是否“延退”是未知数,目前部分想为社会继续“发光发热”的老年人,以及面对不断上涨的物价而倍感生活压力的老年人有了再就业的想法。
记者了解到,揭阳市也有不少退休老人迈入“再就业”行列,或为理想或为生计,他们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开始为自己的人生绘出新蓝图。记者了解到,在各行各业中会计师、工程师、医师、行政类、技工等行业是越老越吃香。“银发族”再就业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记者采访过程中发现,有部分退休老人表示老人可以量力而行,继续参加工作为社会做贡献;而部分市民对“银发族”再就业则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退休老人再就业可能会对年轻人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压力。
现状:为理想为生计再谋就业
近日,记者到市老干部大学采访时发现,该校不少老年人都有退休后再就业的经历。“社会有需要,我们就会继续贡献微薄的力量。”大部分再就业老年人表示并不计较报酬多少,力求能用自己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回馈社会。“我们的许副校长,今年已经76岁了,一直为学校尽忠职守。”老干部大学吴主任向记者介绍,该校的许副校长是退休老人“继续发挥光和热”的典范,“他一直挑着重担,目前还参与主编揭阳一中的校史。”
今年74岁的郑伯,退休前是揭阳市一所职业高中的老师,教授法律课程,因为对法律有深入研究,经常为弱势群体做“法律顾问”。“我只象征性收取一些费用,尽力帮助他们。”郑伯告诉记者,虽然退休,但仍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对社会有所贡献。
对于家庭条件宽裕的退休老人,再就业只为奉献,不计较酬劳。但并不是所有退休老人都能过上轻松幸福的晚年生活。据有关数据分析,尽管我国退休职工养老金连年增长,但是仍然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部分退休老人必须赡养长辈,同时还得分担子女面临住房、教育、医疗等多方面的压力,他们不得不再就业缓解经济窘迫的压力。
“谁不想退休后在家享福,但是我每个月和老伴领到的退休补贴还不到1000元,物价上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开销不断增加,为了不给子女增加压力,只能找点小生意来做,趁身体不错还干得动,赚些家用。”市民林女士退休后,将多年的积蓄投入到五金生意中,虽然经营起来常常力不从心,但是他们夫妻俩认为开店能增加经济收入,精神上也有所寄托。
争议:是否增加就业压力
当下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毕业生为找工作烦恼,退休老人再就业是否会抢年轻人“饭碗”?对此,不少市民发表自己的看法。
“现在很多单位、企业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退休老人再就业会使就业岗位减少。”在政府部门上班的钟先生认为,如果退休老人选择再就业,甚至接受原单位返聘,年轻的劳动力可能因此被搁置造成浪费,同时也让年轻人产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另外也可能导致一些单位、企业的发展受到束缚。
而参加再就业的退休老人则认为,退休职工再就业,能对年轻人起到“传帮带”的作用,特别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退休老人,他们再就业后,可以指导年轻人,让他们少走弯路。“只要社会需要我们这些老人,我们就会继续做下去。”市老干部大学吴主任告诉记者,有不少退休老人在还处于人生的巅峰时期,不得不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所以渴望能重回岗位。而一些单位聘请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退休职工,也是希望通过老员工培养新员工尽快上手。
“符合条件的年轻人太少了,我们只能请一些有经验的老员工。我认为,企业请退休老人再就业并不会妨碍年轻人就业,相反能为年轻人树立榜样,鞭策他们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竞争力。并且,返聘的老员工只是少部分,大部分岗位还是需要年轻人,因此老年人再就业不会对年轻人造成多大的压力。”揭东县某民营企业老板洪先生如是说。
声音:再就业应尊重老人选择
“我母亲是退休教师,她辛苦工作了几十年,我希望她能够跟我去外面一起生活,好好享享清福。”市民陈先生在深圳就业多年,生活条件不断提高,他希望在母亲退休后能带她到处旅游观光。然而,陈先生的母亲却想留在本地,接受学校返聘,继续为教育事业做贡献。“虽然不愿母亲再辛苦劳累,但是我还是得尊重老人家的选择,只要她开心就好”。
记者采访中,不少为人子女者坦言:新时代“孝道”被赋予新的概念,无论老人再就业与否,在照顾好他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老人们的精神需求,子女支持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是尽孝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