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地理位置偏僻、条件艰苦、经济不发达的落后村,变为村容整洁、村民满意、远近闻名的固本强基工程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揭东县玉湖镇姑山村近年来的变化引人瞩目。这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村党总支书记黄俊强,揭阳市首届“功勋奖”获得者。
从毅然放下广州生意、回姑山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后,在各级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黄俊强全身心扑在村的发展上,特别在实施固本强基工程中,他探索建立了村民民主议事等多项制度,使村务管理公开、民主、规范。同时,黄俊强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积极为村民办好事实事,筹资建设10项民心工程。
谈及这几年做农村工作的体会,黄俊强觉得要从一句话讲起,那就是:“当干部的首要任务就是为群众办事,在群众中立功立德立言。”他说,这句话是一位领导到姑山村调研时的叮咛嘱托。虽然已经过去整整七年,但黄俊强常常记忆犹新,以此自我鞭策,自我鼓劲,尽心竭力地为群众多办好事实事。
怀着对家乡的感恩之心、凭着不服气不愿输的志气,义不容辞回到家乡。以真诚的态度、实在的行动,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化解矛盾纠纷,赢得群众支持
2003年初,揭东县玉湖镇领导专程到广州找黄俊强,目的就是想请他回村里担任党总支部书记。当时的黄俊强正在广州跟一位朋友合办一家货仓商场。在与家乡领导一番推心置腹的长谈后,黄俊强陷入了两难之地。一方面,在外创业不容易,放弃多年的打拼,放弃挣大钱的机会,放弃舒适的日子不干,回家当一名村干部,每月领几百元的生活补贴,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自己心里也有点过不去;另一方面,当时姑山是全县有名的“后进村”,地理位置偏僻闭塞,工业进不来,种田又缺水,改革开放虽然也给姑山带来了一些变化,但变化主要表现在外出谋生上,老弱妇孺成了村的主体。村里党员虽有几十名,但有能耐的青年人都出去了,那些年纪偏大、文化水平低的党员自知难以挑起领导村民脱贫奔康的重任,也不敢当干部。村集体不但没有一分钱积累,倒是欠了不少村民土地出让的债。为了打理村里的日常事务,镇里只好派干部驻村来解决,村民笑称为镇“直管村”。不争的现实让黄俊强心里很矛盾。他想,家乡虽然贫穷、落后,但毕竟是自己的故乡,一个生他养他的地方。特别是每当过年回老家的时候,看到村里越发萧条、破败,有时真的憋不住气,心想自己也是党员,自己也有责任。在经过一番思索后,怀着对家乡的满腔热情、凭着不服气不愿输的志气,最终,黄俊强拿定了主意,执意回乡当干部。当年4月,他被任命为村党总支部书记。黄俊强后来说,如果不是对家乡的感恩之心,如果不是想到自己是党员,就可能没有回来。
万事开头难。刚回来的时候,不断有人在背后说黄俊强的风凉话,“在姑山村,哪怕你有三头六臂,也玩不出什么好拳脚来;许多姑山人走出去成了能人,当了老板,你反其道而行之,放着老板不当,来揽这个荆棘活,能有好结果吗?”黄俊强家里几乎每天都坐满了人,这些亲戚、朋友、邻居不是来反映村里的情况,而是来提醒黄俊强别回来。他们说,当村干部不是一个好差事,村里有诸多悬而未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希望不要一时冲动,还是回广州做生意好。面对这个劝告,下定决心的黄俊强一笑置之。他说:“我就试干一年,如果到时无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自己辞职,再叫我干我也不干啦。”
说是轻松,但黄俊强心里非常焦急,群众的冷漠是最大的拦路虎,如果未能扭转工作被动局面,个人得失事小,将置组织的信任于何地?为此,他进行了积极的行动和努力。
黄俊强如今仍清楚地记得2003年4月23日,这是他上任的第一天。那天,他首先主持召开了村党总支部会议,讲了三点意见:一是他是想着为村民服务回来的,是想着把家乡搞兴旺回来的,一辈子赚钱的机会也许不少,但真正为父老乡亲贡献力量的机会却不是很多,希望大家不要吝啬自己的力量,都能为村里、为后人留个好名声;二是要团结,班子要团结,村民要团结,9个姓氏的姑山人都是兄弟姐妹,把拳头攥紧就有力量;三是要有“股份”思想,在村里,每个人都有一个股份,每个人的或荣或衰都与村整体利益的或荣或衰紧密相关,每个人都有责任经营好自己的这一“股”。当干部的也仅仅只有一股,没有权利股,如果说比村民要多一点,就是多一份“义务股”。
紧接着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以黄俊强为首的村新班子郑重向群众作出了一个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承诺。在这次会议上,面对众多村民怀疑的目光,黄俊强满怀信心地作出了一年内改变姑山落后面貌的承诺,并且殷切地邀请村民积极监督村务。当时他还特别表示:如果有人发觉我贪占公家一分钱,我向举证者赔一万元,决不食言。
散会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黄俊强立刻要求所有村干部分片到村里的各个角落巡查,清理堵塞的水道。当时,一些村民的第一反应是,这些干部又在“作秀”,搞搞形式而已。但出乎他们意料的是,在黄俊强的带领下,所有村干部披着雨衣,卷起裤筒,冒着大雨,当起了清洁工人,清扫大雨带来的垃圾,清通排水沟。
村新班子上任后着手做的另一件事就是造林绿化。由于无序砍伐,村里的山头成了“光头山”。黄俊强马上联系县林业局,请求支持一批树苗。在“五一”长假期间,黄俊强将县林业局支持的34000株树苗全数分配给村干部,每人1份义务植树,要求家里有特殊事情不能自己上山植树的村干部,必须自己掏钱雇工完成。就这样,几天时间,满山绿了,村里的山头结束了没 “头发”的历史。
紧接着,黄俊强在村“两委”会上提议:将每周六定为民主活动日,全体村干部参加,集中接访,请群众提建议意见,以利于改进村政工作。
谈起第一个民主活动日的情况,黄俊强说,当时实在有点尴尬。几个村干部一字排开坐在村委会那个破旧屋子前面,群众远远地看着他们,表情稀奇古怪。在姑山,这是个破天荒的事情,谁都读懂群众心里的话:你们该不是在作秀吧?但是,黄俊强心里坦然,因为自己是真心实意的。下一个星期六,民主活动日照常进行,同时伴之以下访,找群众谈心,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同村民们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渐渐地,来访的人络绎不绝,要求修桥的,提议建学校的,要求解决水利灌溉的,其中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集中在土地问题上,有群众甚至说:这届干部只要能够解决土地问题,以后叫啥我都听!
土地问题是姑山的一个棘手问题,是许多矛盾的纠结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黄俊强几乎半个月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他东家出,西家进,广泛深入地与干部群众谈心。黄俊强把“要不要把土地问题处理好”提出来请大家讨论,从这个方面引入,使大家达成了共识。再因势利导,集中大家的智慧,制定了不准纠缠历史旧账,一切向前看;干部秉公办事,接受群众监督;各家承包土地的现状不变等几条原则。在此基础上,黄俊强主持丈量全村的耕地,把各人承包的实际数字记在各人名下,并确定一个统一的按人头保证不变的数字,其余的遇到国家和集体建设征地时,随时供调拨、供置换。由于这些决议是在真正民主基础上形成的,施行起来出乎意料的顺利。
此后,黄俊强在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修了一条13公里的连通各家各户土地的公路。修这条公路时,干部带头拆掉公路规划地域的厕池、猪寮,带头出工,使沿线的拆迁一路绿灯,沿线砍掉的果树、截掉的各种农作物及其土地,没有任何一个村民提出赔偿要求。这样1条总数占了100多亩土地的路,总投入才2.5万元。
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出发点,创新模式,创新经验,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以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好事实事,全面完善基础设施,惠民利民富民
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取得群众的支持后,作为党总支部书记的黄俊强考虑的头等大事,就是如何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过去,不少老党员沉默,是因为党组织没有发挥堡垒的作用。为此,黄俊强着手建立党员“民主议事日”制度,规定党员每月10日集中议事1次,总结上个月工作,并根据村民“民主活动日”收集起来的意见和建议,讨论以后的工作任务,形成工作方案。同时审议上个月的财务开支,定期公布上墙,实行财务“民主公开”。村里的事,通过村民议、党员议、村民代表会议的程序,再到党员知、干部知、村民人人都知,最后做到人人支持。这个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成了全县、全市推广的“三个民主日”制度。
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黄俊强在村党总支部会议上发出倡议: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做为人民服务的表率,村里所有党员参加“三帮”活动:帮支部,帮党员,帮农户。该村建立党员联系农户制度,选定18名致富能力强的党员挂钩联系108个比较困难的农户,尽力帮助他们摆脱困境。他带头与4个农户建立了经常的挂钩联系。
为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归属感,黄俊强提出成立姑山村党员基金会,用于慰问帮扶困难党员。基金会规定:在自愿的原则下,每个党员每月交纳1元钱,每年12元。他说,这么一点微不足道的钱的确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却给许多党员带来了心理支持。他们第一次使用基金,是去慰问一个生病的老党员,当这个党员捧着那一袋很普通的水果时,不禁热泪盈眶。这代表了组织的关怀、组织的温暖。小小的1元钱,通过1+1的无限重复和递增,迄今已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向四周辐射着向心力,许多年青人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群众支持了,党员团结了,但黄俊强并没有沾沾自喜。他带领村班子一班人,用足社会资源,为群众兴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好事实事:建设抽水灌溉站,解决了村东面600多亩水田的用水问题;修建5000米排水渠,配套抽水灌溉站,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抓好旧房旧厕改造,对全村旧房119间进行拆除,建设起设计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的新民居;填埋旧厕983座,建设7座公厕;修建村主干道,拓宽改造老住宅区道路,铺设水泥巷道,实现道路水泥化;建设垃圾投放点,实现垃圾定点倒放、定人管理、定时清理;修建润山大桥,贯通榕江北河两岸,改善交通条件,方便村民到北河对岸耕作,把桥东的1000多亩曾经荒废的土地办成“千亩淮山示范区”;扩建姑山小学,新建教室12间,解决学生“读书难”问题;建设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安居房,解决村里贫困户、残疾和孤苦无依的人“住房难”问题;建设新办公楼,结束了50多年借用旧祠堂办公的历史;建设文化广场,活跃乡村文艺,为群众提供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建设“感恩园”,以“二十四孝图”和“十二生肖图”的来源与典故教化村民,提倡感恩奉献;建设治安监控系统,配置治安巡逻设施,实行群防群治;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利用雨污分流方式和生物厌氧处理技术,成功实现全村930户村民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近几年来,姑山变美了,变和谐了,也获得了众多荣誉。
黄俊强说,真是“既来之则安之”。本来想干一年,最后干到今天,还在想着村里的发展。在村工作的时间里,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提升了境界,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黄俊强(左二)向省、市领导介绍农村基层建设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