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岛.是汕头的别称:这个“D”字,不知闹出多少笑话:直到现在,许多外地寄往汕头大学的信还有写“
汕头市蛇浦”的;他们川可能在想:汕头既然在海边,一定像大连蛇岛;―样,古代多鳄鱼,现代多蛇,似乎顺理成章。其实,与蛇虽然是近亲,却是两码事。
请教许多“老汕头”,“D”是什么?都说是海边的一种能 吹沙的小鱼。人们总不大相信,那样一种不起眼的小鱼,先辈们 怎能用它来比喻一个挺立海涛中的大岛?大家可能是看到“D”字为鱼字边,就想像它一定是一种鱼类。查现代《辞海》,果然解释为:“鱼名,某些淡水小形 鱼类.”这就怪了,鸵岛周围都是海水,又怎么会以这种“淡水小形鱼类”来命名呢?
其实,只要一查古代的《辞源》就知道了:虽然“舵”是一 种吹沙小鱼,但还有第二解:“动物名,即鼍(tuo)。生活在水 畔土窟中,形似守宫而大,长丈余,背尾俱有鳞甲:参阅《政和证类本草21・D》。”守宫就是壁虎。长丈余的壁虎像什么?自然是鳄鱼,要找证据,还要从“鼍”字下手。《古汉语常用字字典》400页一语道破:“鼍,鳄鱼的一种。俗称猪婆龙。”《辞源》的编者在解释“鳄鱼”时说:“长二丈余,有四足,似鼍。”看来“鼍”与“鳄”的区别就在于大小。其实鳄鱼有很多种,鼍,在《现代汉语词典》倒是解得明白:“也叫鼍龙或扬子鳄。”称鼍为“龙”是古人由惧怕而生的尊崇。经过这些考证,只是想说明鸵,就是“鼍”的异体字,不是鱼,而是爬行动物鳄鱼的一种。
韩江最早叫员(读云)水,唐至北宋叫恶溪,南宋叫鳄溪,后改韩水,清代以后才称韩江。韩江在湘子桥以下,分为三个支流,现在叫北溪、东溪与西溪。古代分别以鳄鱼的名字命名,叫鳄溪、龙溪、鼍江。
穿越汕头的梅溪河、新津河、外砂河都是西溪鼍(D)江的支流。
汕头市中心一带原本是个海岛,由于鸵江之水不断带来上游的泥沙,填埋了海沟,使岛与陆地连成一片,它的名字自然就应该叫D岛?D江边的平地就叫D浦。
再一个证据是,史书上载: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澄海设县,辖蓬洲都(今下蓬一带)、鳄浦都(今岐山、月浦一带)、D江都(今鸵浦兰带)。1542年,由广西参政升任四川按察使的翁万达就自称自己是
揭阳县鸵江都登举村人。第二年(1543年)他又在《鸵济河记》一文中,明确地用了“D浦”之名。想必是因为这个“鼍”字实在是难写、难认、难读之至,古人把它简化成“D”字,实在是高明之举。不料现代人反而不如古人,在现代简化汉字时,像“鼍”如此笔划繁多的字竟没有被简化,反而把“D”字给“简”掉了,“鼍”真可谓是“漏网之鳄鱼”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