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莱芜炮台在今莱芜风景区的大莱芜山顶。该炮台建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是清初
潮州府的海防营汛。炮台面积1348平方米,原置火炮8门(已失),营房27间(仅存残垣),配水兵42名,属南澳镇
澄海协左营。炮台现基本完好,呈长方形,长52米、宽26米,外墙高5米,用贝灰,砂岗土夯椿、厚度2.5米,其中内堞厚1.8米,外垛厚o.7米。炮台西南角有一边长13米的正方形制高点,是原炮台炮位。历史上莱芜岛是
潮州海防军事重地,据《澄海县志》载:明隆庆三年(1569年)己已夏六月,左侍郎刘涛总督闽广军务,大破海寇曾一本于此。当时总兵郭成赶来配合战斗,以莱芜炮台的火炮攻海寇船只,迫海寇曾一本投水死亡。明崇祯四年(1631年),福建海盗李之奇驾舟十艘,聚众由外海进犯莱芜,袭扰澄海,也被莱芜营汛与内地官兵联合歼灭。明末郑成功(1624-1662年)下台湾,也先后两次驻足莱芜要防。至清康熙年间,潮州总兵右营把总分兵驻扎于此,大莱芜炮台,就是在这段时间建成的。该炮台对研究广东和潮州海防史及东南沿海清代军事布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1989年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