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潮汕地区毗邻的兴梅地区,“冈头溪肩挑一担,竞日往复,歌声不竭。”(《人境庐诗草》卷一,钱注引)亦即当地人无论男女老小,都好歌成癖,客家山歌在本地区广为流行,而且亦常以对山歌决个输赢,其中尤以古代梅县松口名闻遐迩的歌手刘三妹与“山歌精”罗秀才的对歌最为精采。话说有一日罗秀船来找刘三妹比个高低,恰好在靠船的码头遇到前来挑水的刘三妹,罗秀才用船头加以阻隔挡,于是两个人便对唱起来::
刘唱:两只大船一字排,
霸占码头理不该。
相公莫误(亻)挑水,
请把船头傲开来。
罗和:妹仔欲(亻)傲开来,
山歌唱出道理来。
船到码头爱靠岸,
时到春天花欲开。
刘唱:相公讲话十分差,
强龙唔压地头蛇。
手摇白扇斯文样,
像只老蟹横横伽。
罗和:妹仔唔好钗耷椋
(亻)系有名山歌精。
雇船上来会三妹,
山歌一定驳赢人。
刘唱:敢同三妹驳山歌,
问你山歌有几多?
一条唱出一条驳,
惊怕歌精败陈归。
罗和:(亻)个山歌真系多,
大船载来几十箩。
拿出一箩同你驳,
驳到明手割早禾。
刘唱:相公唔使逞歌才,
比得畈畎纤ァ
自古山歌从口出,
哪有山歌船载来?
罗秀才听完无言以对,掉船而逃。 (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页361―362,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如此对唱,真是见仁见智,一浪高过一浪。那么,我们潮汕地区是否也有像客家人对唱山歌那样的民俗活动呢?这个问题可以从
潮剧折子戏《桃花过渡》说起。
《桃花过渡》是一出在潮汕地区家喻户晓的
潮剧传统折子戏,是取自传统潮剧《苏六娘》中的一场戏。戏中的精采部份是桃花与渡伯的“斗歌”,即仿照潮汕歌谣《十二月歌》的格式,比一年十二月的风物、故事、时令、物候、民间习俗等为主题临场发挥编成歌仔彼此对唱比个输赢,形式与客家人对唱山歌无异。
有学者将潮剧传统剧目分为三类,其中“一类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以当地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镜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李唔直》、《柴房会》、《换偶记》、 《扫窗花》等,此类剧目富于地方色彩。” (李一兵《潮汕乡情》页16,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1月版) 《桃花过渡》是潮剧《苏六娘》中的一场戏,剧中桃花与渡伯的“斗歌”决非剧作者凭空而生,而是取材于当时的民间习俗,是“斗畲歌”这种娱乐形式对潮剧艺术的直接影响的结果(陈汉初《潮俗丛谈》页77),由此足见古代潮汕地区是有过与客家人对唱山歌那样的民俗活动的。现就此事,浅考如下:
“斗歌”潮汕人习惯称为“逗柯” (dao guo),又称“斗畲歌”,其中的“歌”指的是畲歌,又叫邪歌、射歌、歌仔(郭马风《畲歌?邪歌?射歌?山歌?》载《潮学》总第1期)或f歌(清雍正陈树芝《
揭阳县志・卷四・岁时》),正式名称叫潮汕歌谣,有时或称为潮汕民谣,主要流行于广东省的潮汕地区及其毗邻县市,是由历代潮汕劳动人民创作的、用潮汕方言写成和吟唱的富于地方色彩的叙事诗歌,是他们“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表现和喜、怒、哀、乐的心声。
潮汕先民属于好歌的民系,在各种各样的场合都喜欢吟唱歌谣以咏其事。大人带幼儿玩耍或抱着幼儿催眠时常要唱儿歌给幼儿听;儿童们相互玩耍时也常要唱传统的儿歌;大人给幼儿洗澡、带儿童在月下乘凉时会唱些歌谣;人们在田野间插秧时,“一人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竞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在湖海间作业时人们可唱渔歌:嫁娶婚配时吟唱“四句”等。有时为了比较吟唱歌谣本领的高低,往往是你唱一条,我和一条,双方互不相让,直到决出输赢为止,从而形成了“斗歌”的习俗。“粤人喜爱唱歌,青年男女聚会,每以歌唱娱乐……
潮州人也爱玩这一套,清晨月夜,常常听见村人或黄口孺子在斗口竞唱,俗称‘斗畲歌’。”(萧遥天《
潮州戏剧音乐志・斗畲歌》天凤出版公司,1985年11月版,页62)谈的就是此事。旧时的岁时节日,人们都会安排相应的节庆活动予以庆祝,如端午赛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等,贯穿在这些不同的节庆活动的过程之间通常有一个能增加节日喜庆气氛的文娱作目,那就是“斗畲歌”,如“上元张灯树,放烟花,扮八景,舞狮子,坊间依谜,士民集而猜之,中者有赏。妇女儿童度桥投块,谓之度厄。或探青拾瓶嘴以归,取义宜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f歌,善者胜。”(陈树芝《
揭阳县志・卷四・岁时》)虽然“其声歌轻婉,闽广相半,中有无其字而独用声口相授。”(吴颖《潮州府志・卷一・风俗考》)但也“触物兴怀,连类见义,咏叹淫液,有使人情深而不能自己者,其词意雅俗,非所论也。” (清・嘉庆李书吉《
澄海县志・卷六・风俗,声歌》)潮汕歌谣又有这样的吟咏:
畲歌畲唉唉,欲斗畲歌行磨来。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口免开。
畲歌畲依依,欲斗畲歌行磨边。
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口合咪。
上街好扫筅,上路好弓鞋。
斗歌双人斗,双人斗歌歌正齐。
上街好插箕,上路好脚缠,
斗歌双人斗,双人斗歌歌正圆。
由此可见“斗歌”习俗在旧时的潮汕地区十分流行,故有学者又称:“斗畲歌是潮汕地区一种曾经十分广泛流行的民间娱乐活动。” (伟深少光《潮汕民俗漫话》页132,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即是谓此。
潮汕先民斗唱畲歌,没有拘束于单一、固定的情景或主题。相反,只要双方都有兴趣,凡事都可利用斗歌的形式来阐明事理、解决问题或比个高低,其中尤以爱情、婚姻为主题者居多。如《摇鼓叮咚声》讲述的是一个漂亮女子跟一个卖线卖布的货郎偷情的故事,其中母亲发现女儿的异常打扮的质问及女儿的争辩即属“斗歌”:
母问:你个房门怎会开?
花纱罗帐怎会垂?
鬓边头发怎会散?
胸前钮扣怎会开?
女答:房门狗仔来撞开,
花纱罗帐风吹垂。
鬓边头毛枕边散,
胸前钮扣热解开。
《不是姻缘不配君》、《厝头鸟仔叫朕琛》二首歌谣讲述的是一对恩爱夫妻利用斗歌来抒发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
妻唱:灶前燃火灶后熏,
不是姻缘不配君。
日来无食相忍去,
夜来无被盖腰裙。
夫和:灶前点火灶后烧,
不是姻缘不配娘。
日前无食相忍去,
夜来无被盖裙腰。
妻唱:厝头鸟仔叫声声,
嫁着儿婿如小生。
出官入府会旎埃
缀伊饿死亦甘心。
夫和:厝头鸟仔叫朕琛,
娶着雅姓如观音。
嘴甜舌滑讨人惜,
三日勿食也清心。
《一双银箸插落河》反映的是潮汕劳动妇女宁愿嫁个厮守在一起的种田郎,也不愿嫁个离多于合、徒有虚名的状元郎的婚姻价值观:
或问:一双银箸插落河,
八幅罗裙水上波。
新科状元你唔嫁,
情愿嫁乞作田哥?
女答:状元头戴是乌纱,
只顾朝廷不顾家。
情愿嫁乞田家婿,
日来耕种夜回家。
《钓鱼钓巴鳞》则是已订婚的情人以斗歌的形式来互相鼓励以达到勤劳致富的目的:
男唱:钓鱼钓巴鳞,
钓到林处大花丛。
叫娘早纺共早织,
勿到许时箱囊空。
女和:我个箱囊也(不会)空,
叫君起厝起双房。
叫君眠床银朱漆,
勿到许时漆咬人。
也有的人利用斗歌来猜谜语的,如
问:什乜物件尖哩哩?什乜物件大大支?
什乜物件窒?什乜物件笑嘻嘻?
答:娘仔手仔尖哩哩,烛台点烛大大支。
一个花规窒粒宄瞿档ばξ
问:你知乜个直溜溜?你知乜个海底泅?
你知乜个随风走?你知乜个独条须?
答:我知支桅直溜溜,我知支舵海底泅。
我知大帆随风走,我知锚索独条须。
问:乜人会晓天顶星?乜人会晓海底虾?
乜人会晓砻脚米?乜人会晓树尾芽?
答:仙人会晓天顶星,龙王会晓海底虾。
米筛会晓砻脚米,尾蝶会晓树尾芽。
潮汕歌谣《余郎求亲》中余郎的姑母与其妻刘三娘的对唱更具斗歌的味道:
姑母唱:收阮大鱼四人扛,收阮雄鸡尾长长。
收阮龙虾五百只,收阮红酒甜如糖。
三娘和:收你大鱼底人知?底人磨刀底人d?
姑母唱:收阮大鱼人人知,大舅磨刀二舅d。
大妗抓糟二妗煮,煮到灶前无草埃。
三娘和:收你草鱼如鱼芸,收你雄鸡如鹌鹑。
收你龙虾如草猛,收你红酒如鲜潘。
二十世纪中叶,潮汕农村仍然十分落后,文化生活相当贫乏,斗畲歌在当时的乡城仍是十分普遍。 (陈汉初《潮俗丛谭》页72,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如今,电视机、影碟机等先进家电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工余时间都习惯于呆在家里看电视、听歌唱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唱潮汕歌谣斗畲歌的习俗再也没人去提倡、直到最后消失。“斗歌的形式,现在只反映于传统戏中,现实中已很少了。”(方烈文《潮汕民俗大观》,页299,汕大出版社,1996年版)
综上所述,潮汕地区曾经有过可与客家人对唱山歌相媲美的民俗活动――斗歌,然而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这一习俗渐渐被日益丰富的新的文艺活动所代替而被逐步淘汰,以至于在民间销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