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话说寿屏旧事

    每年正月初五至初七是澄海区莲华镇南美村的社日,他们都在村里“大夫第”前摆出一副大屏风,供人观赏。今年社日,他们早早就摆出屏风,引来不少文史界、艺术界人士驻足欣赏。

    缅怀先人自强不息

    这次他们展出的屏风高2.95米,长约6米,由十二扇折屏组成,正面是用金字书写的一篇华美祝寿文,背面则是工笔重彩的贺寿画卷。据介绍,300多年前,他们的许氏妈(即寿主许太孺人)早年丧夫,面对上有高龄公婆、下有两个幼子的困境,她用弱小肩膀担起家庭重担,省吃俭用请名师教授子孙,儿孙们最终学有所成,满门俊彦。许太孺人含辛茹苦、扶老携幼的行动感动了乡邻,乾隆廿一年(1756),在她八十大寿时,当时潮汕39名进士、举人、贡生、官员等联合制作了这一屏风为她祝寿,并请康熙癸酉科举人、曾任直隶赞皇县令的陈廷光撰写《荣寿序》。

    这副祝寿古屏向来被视为“镇村之宝”,200多年来,陈氏家族将这个屏风世代相传,妥善收藏保护,曾经有多人许以重金购买均被婉拒。每年社日便搬出这个古寿屏,村里的老辈当义务讲解员,让村民和外来客人了解祖先事迹,承传自强不息的精神。

    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村也有类似做法,每年正月十二社日也必定在祠堂里展示清初留下的寿屏,让子孙后代懂点村史社情。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陈景熙先生对此大加赞赏,他认为南美、南溪等村摆出祝寿古屏,展示家族文物,实际上是在家族内部进行有关家族历史与文化的社会教育。另一方面,地方文物的传世与展示,其意义又超越了一个家族、一个乡村,特别是像寿屏这样图文并茂而又具体可考的文物的流传,其实也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薪火相传。一副寿屏11户收藏“寿屏”是送给寿主的贵重礼物,是明清时期一种交往应酬的高规格礼仪。寿屏综合多种工艺,做工考究,装饰华丽。以大屏肚的荣寿序和大幅漆画为主体。荣寿序或手写或雕刻,点明制作赠送寿屏的缘由,荣寿序的末尾多题写祝寿者姓名、籍贯、科举功名、官衔职位及与寿主的关系。祝寿时,大寿屏则设在祠堂大厅上,呈“八”字形展开,寿屏前设筵席,大宴宾朋,充满喜庆气氛。据了解,潮汕地区旧时有制作屏风贺寿传统,如今制屏贺寿习俗已经远离时代而去,但一些乡村将保存下来的寿屏视若珍宝,世代相传。

    澄海区隆都镇宅头村有一副“描金漆画庆寿大屏风”,至今仍珍藏在村里,不过他们收藏方式有些特别。

    据介绍,清朝年间,其先祖陈伯淮(1688-1771)七十大寿那年,亲友特别制作一大一小两副屏风祝寿:小的一副高1.8米,全长4米;大的一副高2.8米,全长5.5米,正面是楷书金字荣寿序,上下装饰部分刻写一百个篆书寿字,以及各种古代乐器式样和潮汕风俗画;背面是黑漆描金画的“郭子仪庆寿”图。两副屏风以前存放在村里“义和轩”书斋内,后来小屏风损坏散失了,只剩下大屏风。1997年,村里有人提议将幸存的屏风以20万元的价钱卖给古董商,遭到村里大多数人的反对,他们认为再穷再苦也不能出卖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为“安全起见”,他们采取“化整为零”之法,由11户裔孙分散保存,每户保管一扇折屏,需要时再集中起来。这样屏风才得以完好保存下来。

    卖寿屏修筑村路

    跟宅头寿屏命运不同的是云路头的另一副寿屏。清朝中后叶,隆都镇云路头人吴怡爱发达之后,先后捐银修筑隆都的横堤、维护湘子桥一洲。八十大寿时,当地的缙绅先生联合制作一副精美寿屏表示祝贺,当时造价是5000两银子。解放后,该寿屏归村集体所有。1985年,村干部集体决定将其卖给古董商,所得20余万元用于修筑村道。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阿标挨揍

潮汕搞笑短剧:买一送一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