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早期潮剧的生存状态――“半夜反”与“两下锅”

   “三更想,半夜反”是一句俗语,形容某些人毫无主见,游移不定,刚作出的决定,很快就改变主意,令人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半夜反”其实是一句戏谚,和潮剧沿革史有关。潮剧由“温州杂剧”(南戏)演变而成。这种流传于浙东的戏文,唱中原音韵,百姓称为唱“官话”。它传入粤东之后,为了能让潮汕人听懂并接受,开头在剧目中加进一些方言上语,改造口白,再慢慢改造曲词音韵,不惜南腔北调。其次,再把潮汕人所熟知的民间传说编成戏出,吸收种种乡土艺术。这是一个漫长的地方化过程。经过近百年的演变,潮汕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剧种了。
    但在很长时间内,潮州戏尚未真正站稳阵脚,故只能采取一些今天看来有点光怪陆离的办法来求生存。比如说,一出戏兼唱正音与潮音,也即“官潮杂陈”;或者夹杂几段汉剧与昆腔,观众称为“半菜番”(杂交)。而那种上半夜唱潮音下半夜唱正音,半夜反转过来的作法,便称“半夜反”。
    “半夜反”现象其他剧种也存在,形式不同而已。清末民初,京剧曾同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同台演出,剧目、表演各自保持原状,不相混合。这种不同剧种两个戏班合演一台戏的现状,俗称“两下锅”,蛇猫“龙虎斗”。
    还有一种“三下锅”,出现在滇剧中。滇剧主要腔调有三种:襄阳、胡琴、丝弦,各自形成于不同时期的不同地区。开始一个戏班只唱一种腔调。后来由于人事凋零,剧种出现困难,便逐渐形成三种腔调混合演出,称“三下锅”。有时一本大戏兼演三种腔调,或一本戏中的一折用三种腔调,猫蛇肉“三仙炖”,形成大杂烩。
    “两下锅”或“半夜反”反映戏曲在某一时期的生存状态。当年,粤东地区有许多剧种,除潮剧外,尚有外江、西秦、正字等,竞争十分激烈。观众的构成尤为复杂。潮汕这个移民社会,又是通汇商埠,各色人等,各有所好。早期的潮剧,为了适应这种形势,只好使出浑身解数,寻求多方讨好之道。“半夜反”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惊老婆

潮汕搞笑短剧:戏骗子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