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建国前潮阳各地的话剧演出(上)


    自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开始,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潮阳农村的话剧演出相当活跃。既作为当时潮剧供不应求的补充,增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内容,又对教育和启发农民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发挥了一定的历史作用。

    话剧(当时群众也称“白话剧”)在潮阳县的演出,最早要算第二次东征胜利后的1926年。当时在“五・四”青年运动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影响下,谷饶乡有由50多名进步的知识青年组成的“促进社”,发起演出反映破除封建迷信,提倡自由、民主为题材的《后母泪》《孔雀东南飞》等剧目。1930年秋,“潮普惠苏维埃政府”(领导机关设在潮阳九区大陂村一带)领导下的大南山翻身农民,组成一支30人的话剧队,演出了《二七案》等多幕话剧。不久,经东江特委同意,在原有话剧阵容的基础上扩大演出队伍,吸收部分潮剧艺人,组成共有60人左右的“赤花剧社”,经常在潮普惠三县交界的大南山乡村和潮阳的红场戏台演出。为了兼顾当地群众对潮剧的爱好,采取上半夜演话剧,下半夜演潮剧的形式。演出的话剧多数是以反映当时的农民斗争和破除封建迷信、反对土豪劣绅为题材的多幕话剧,当然也有一定数量的独幕话剧或活报剧。多幕话剧如《二七案》、《广州暴动》等,独幕话剧或活报剧有《人不如狗》、《神棍现形记》、《盲人娶哑妻》、《和睦家庭》等20多个。《盲人娶哑妻》是描写一个哑女凭媒妁之言被包办嫁给一个盲人之后闹出的种种笑话,揭露了买办婚姻的罪恶。《神棍现形记》是揭露一神棍装神扮鬼,最后在群众面前现形出丑。这些剧目通俗易懂,较有现实教育意义,深受大南山一带人民的欢迎。赤花剧社不愧是一支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英勇文化轻骑队。1932年3月间,国民党徐景棠部独立第二师师长张瑞贵与潮普惠三县地方恶势力勾结在一起,血洗大南山。为了保存革命实力,赤花剧社响应共产党的“反清乡、保果实、保政权”的号召,离开剧场,走上战场,同清剿的反动势力作殊死的斗争。许多演员如黄香莲(兼剧社宣传员、化妆员)上战场参加战斗,被俘后受到严刑拷打,英雄不屈,国民党反动派曾三次将她押上刑场,假装要枪毙她,但她坚强不屈,始终不吐露队伍内的机密,深受后人的敬佩。

    芦沟桥事变,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的旗帜下,展开了全国性的抗日战争。这段时间,是潮阳话剧运动的全盛时期,全县各地的话剧运动,像雨后春笋,蓬勃发展。

    在抗日战争时期,把话剧作为抗日救国的武器,“青抗会”会员都是进步青年,多数是进步的中小学教师和一些年纪较大思想较好的学生。当时国内出版的多幕或独幕话剧本,凡能找到的几乎都拿去排,演得最多的是《放下你的鞭子》、《孔雀东南飞》等。还有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编写的现实斗争剧。演出活动最多的,要算1938年至1939年的和平里美下寨乡校。为配合当时宣传“抗日救国”,由进步师生组成了话剧团,在学校的大门口或乡里的广场上演出以反帝、反封建为题材的话剧《渔人之家》、《张家店》、《最后的秘密》、《孔仁义》、《关公斩六将》、《放下你的鞭子》等。《渔人之家》是由该校的教师们参照电影《渔光曲》的故事梗概结合潮阳沿海渔民遭受日寇骚扰而不能出海谋生,流离失所,走投无路的惨况而编成的。该剧的演出,使当地的许多观众感动得落泪。该校话剧团的演出地点,不仅在校门口及本乡广场,随后还扩大到中寨、高厝寮、白石、溪头等乡。话剧团所到之处,深受群众欢迎。

    1939年春,南侨三校在和平创办。该校主任就是当时中共潮普惠中心县委统战部长马士纯。在当时的地下党领导下,由进步师生组成了话剧团,演出了一批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送郎上前线》、《在烽火中》、《最后的秘密》、《假老爷》、《林霸头》等。该校这支话剧队伍朝气蓬勃,他们不但在和平各地、贵屿南阳演出,还参加县工委领导的工作队,到过棉城、海门渔村进行演出活动。这对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斗争,树立抗战必胜的决心和信念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牛肉丸果条

潮汕爆笑喜剧:西游记(第二集)-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