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清初潮州的海运贸易

     潮州东北和西北多高山,东南面临大海,在清代由于地狭人众,又经受长期的自然灾害,粮食尤其短缺。据嘉庆《澄海县志》记载“即鲜可耕之土,而又潮汐之往来,咸气熏天,一冲根株,则禾苗立槁,以视膏腴沃壤之区相去奚啻倍蓰。故务农者用力多而收获常歉。”“土田所入,虽有大年,不足供三月粮。”仅靠腹地平原根本就无法解决潮人的生活问题。面对开山的艰难,潮人只有求助于大海。
   澄海樟林港是清代粤东的重要出海口。康熙二十二年(1684),郑成功的孙子郑克爽投降清政府后,清政府立即改变“海禁”政策,准许沿海居民出海贸易。自此,“海疆宁谧,商民两益”。康熙六十一年(1772),康熙帝听从暹罗贡使说,“其地米甚饶裕,价钱亦贱,二、三钱银即可买稻米一石。”为了解决闽粤两省的米荒,稳定民心,决定从暹罗进口大米30万石给粤、闽、浙诸省。两年后,首批大米运抵樟林。
   乾隆十二年(1747)正式准许沿海商人领照到暹罗采购大米以救济民食。潮州的海运贸易更趋兴旺。樟林港也因此成为“河海交会之圩,闽南潮客,巨舰高桅,扬帆挂席,出入往来之处”。
   由于贩卖大米“获利甚微”,商人们就只是象征性地装载少量的大米以备查询,也使航运合法化。而主要是改运那些有利可图的货物:从南洋运回来的有象犀、珠宝等奇珍异宝;犀角、肉桂等贵重药材;还有暹绸、胡椒、香料、番藤等异国物产。当时南洋的高级木料,如柚木、桑枝、铁梨木等,也作为“压载物”而运进来。“米不满五千石,货可值数十万”。从樟林港驶往暹罗的船上也载满潮州的特产:如瓷器、潮绣、雕刻、蒜头、麻皮、菜籽、竹器草席等。还有从北方转运来的人参、鹿茸、兽皮、丝绸等。这些货物,在南洋各地都很受欢迎,获利丰厚。由大米贸易发展到其他贸易,使潮州地区的各行各业都卷入外贸之中,“农工商贾,皆藉船为业”。
   乾隆年间,粤海关税馆在澄海设五口收税,据嘉庆年间重修的《澄海县志》记载,当时广东“通省(每年)额征税银四万三千七百五十两有奇,澄海以弹丸之地,几操全粤五分之一。”这种说法可能有些夸大其词,但澄海在当时广东的海运贸易中,确实是占有一定地位的。在澄海城南门外乾隆年间所建天后庙的石碑记载:“(澄)地滨大海,烟涛浩渺,天水弥茫,生斯土者,群以海为命,自富商以暨龙户渔人,咸于是托业焉。当风利潮高,扬帆飞渡,瞬息千里。操奇赢者,贸易数省,上诉津门,下通琼趾。布帛菽粟与乎锦绣皮币之属,千艘万舶,履焉为夷……”当时海运贸易的兴盛可见一斑。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扣沽与哭孤
  • 下一篇:北宋潮州许驸马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水鸡行运-2011贺岁片

    大笑西游之第三部:大闹莲花洞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