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番批“说略


    
    “批”的原义是“手击”(打耽,“刨削”,引申为“批改”、“评判”,于是手成为公文的一种一一批示,即上级机关对下级的书面报告或请示所作的书面指示。在潮汕,则有出国谋生的潮人,寄回唐山(家乡)赡养胞亲和禀报平安的一种“银信合封”,即所谓的“汇款家书联襟”的民间寄汇一一侨批。它是一种汇款附言。潮汕方言用“番”表“外来”,因此把侨批叫“番批”。回信叫“回批”。
    饶宗颐先生青年时期总纂的《潮州志》的《实业志・商业》中首辟《侨批业》条目,对侨批(番批)的“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作了全面的表述。这是潮汕特有的文化形态,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
    自唐宋至明永乐年间,中国民信局正式出现之前大约1000多年间,联系海外侨胞与内地侨眷的所谓“水客”,他们经营的范围主要包括递带“人、信、财、物”四大类。水客帮潮侨妻寻夫、子找父,新唐(人)过番、生番回国。最经常的业务是递带“银款家书合封”的侨批。《潮州志・侨批业》有一段概括的记载:“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址之妇孺。批业在外洋……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熟习可靠的批脚(按“脚”读<哥约>雇员),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额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杂,也非邮政所能传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故不能舍弃现实,执泥于一法也。”“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水客外洋无定所,则联合设置行馆以居停,名为批馆。”原始水客业是侨批业的发端。据说侨批最早的发源地是马来亚群岛、苏门答腊和爪哇 (印尼)。最初由水客从印尼带回能治恶性虐疾的特效药金鸡纳霜,把药物贩卖后,换成碎银或铜钱送交侨眷,作为批款。然后又从家乡购进红糖,运往印尼,交换金鸡纳霜。据1946年调查,东南亚各国的潮帮批馆、批局共有450余家,仅曼谷一地竟达130家之多。同年统计,潮汕地区设立的总店分号,也有130多家,其中汕头市占70%以上。每年通过批局的信件一般都在10万封以上。1921年以前,经过批局汇入国内的款项每年数千万洋元。1921年以后每年1亿洋元,有时高达2亿元之巨。
    澄海侨批收藏家邹金盛先生,收藏了侨批6000多封。以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年)隆都樟山乡旅暹华侨萧英全寄给儿子萧炳乾的无封信、折叠式侨批为例:“兹是日付信局带去家信一封,外并洋银拾元,到社照信查收。内抹出银半元,与三兄收用;又抹出银半元,与四嫂收用;又抹银一元,与岳母收用。余存银捌元,以助家中薪米之需,今蒙神、天福庇,二地平安,喜之幸甚,余言后陈。此嘱。萧英全书。癸丑四月廿二日。”
    汕头张华云先生有《番批》一诗(见张华云《潮汕竹枝百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对侨眷收批有具体的描述:“褡裢长伞到寒家,饭菜报知五谷爷。一只火船千百客,几人发达几虫沙。”
    “番批”一词,反映了潮汕与海外的密切联系;反映了潮汕特有的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值得深入研讨。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吃面

潮汕搞笑短剧:日本仔找鸡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