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一位皇姑来到
潮州。不久惊闻京城陷落清兵之手,归家不得,悲痛不已。黄尚书为次就在
潮州府城北门,建造一座望京楼,让她居住,使她可以日夜北望京师,得到一点慰籍。
一日,皇姑闷坐无聊,想走出楼外去观光商景。早在京城时候她就听说潮州府海阳县与
揭阳县交界处的万里桥,有“灯光照万里”的奇观,料定是天下一大胜境,变决定前往饱饱眼福。
皇姑在地方官员的护送下,坐着八乘大轿,出了潮州府城南门,奔上通往
揭阳县的官路。官路上自有驿站接待。先是圣者亭驿站(在今池湖安南庙),继而是山头铺驿站(在今乌洋山),在就是四脚亭驿站(在今青麻山麓)。过了青麻山,到了东龙村临江处,就是万里桥了。三是里路程,走了大半天,知道傍晚,才赶到目的地。地方官员禀报:“万里桥已到。”谁料她往桥上一看,大失所望,于是娇嗔地埋怨说:“这桥是如此平常,因何要讹传骗人!”原来他看到的,是一座五墩六孔的普通市桥,既无万里之遥,也无奇特的灯光。她叹气地说:“扫兴,扫兴!赶快返回潮州望京楼去!”随从们只好乘夜簇拥着她转回府城。
这万里桥在皇姑眼里,当然是不屑一顾的。然而,对地方官员和当地百姓来说,去是了不起的大建筑物!因为这里是潮州府通往
揭阳县的官路要道。北宋以前没有架桥,过渡非常拥挤,交通极不方便。到了南宋绍兴年间,渡口附近有一个叫翁元的乡贤,捐资建造了一座桥梁,只有两墩三孔,取南岸海阳县李畔和北岸
揭阳县凤浦两村村名个一个字,定名为“李浦桥”。后因洪水冲崩江岸,江面变宽了,就再由凤浦村一个名叫林万里的员外郎,出钱扩建李浦桥,并一他的名作做为桥名,改称为万里桥。
由于附近
揭阳县登岗迂的“登岗”两字,潮州方言与“灯光”两字谐音,登岗迂上的灯光照到万里桥,所以民间就有“灯光照万里”的佳话到处流传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