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1200年前,唐宪宗时,佛教大盛,寺院甚至可以免税,于是地主们便钻空子,纷纷把土地名义上捐给寺院,以便逃税。结果自然就影响到朝廷的收人。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的一天早朝时,当时任刑部侍郎 (相当于现代的司法部副部长)的韩愈,给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劝皇帝不要信佛,惹怒了皇帝,要处死他。幸亏群臣讲情,改贬为
潮州刺史,并.且要他立即在眼前消失,当即押解出发。韩愈的家属听到消息后,才在他侄孙韩湘的护送―下,登程追赶,直到秦岭终南山上的蓝关才得见面。韩愈见到韩湘,写了一首诗: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阳路八个。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
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说早晨上了奏章,晚上就被贬到八千里以外的
潮州,可见君意难测,获罪之快。“九重天”和“圣明”都指皇帝;那时的潮州曾一度改称潮阳,当然也包括现在的
汕头市潮阳。“肯将”句是“哪怕搭上自己这条老命也不吝惜”的意思。从当时的长安到潮州,要翻秦岭、涉汉水、渡长江、越五岭,其艰辛可想而知。韩愈的小女儿就在路上冻饿而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写的就是路上的艰辛和前途渺茫的心境。“瘴江”是韩愈想像中潮州的穷山恶水。因为那时的潮州人烟稀少,瘴气病毒常常引发疟疾之类的瘟疫流行。中原人很难适应,有“十去九不回”之说。韩愈认为自己也难逃此运,所以嘱咐韩湘为他收骨。韩湘也大概因为护送韩愈有功,而被后人列入“八仙厂,成为道教中的“韩湘子”。甚至连宋代修的广济桥也冠上“湘子桥”的大名。这是后话。
这首诗写得凄侧、悲壮,对自己能预料到的险运,并不后悔。到潮州后,在短短的八个月内,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为后世所歌颂。现在潮阳海门有当年韩愈祭海神的大湖神庙,和后人纪念韩愈的文公祠;在潮阳灵山寺有纪念韩愈的留衣亭。
这首诗也为历代所传诵,地处“省尾国角”的潮州,也随着这首诗为世人所知晓。所以,做处“省尾国角”的潮州,也随着这首诗为世人所知晓。所以,做为
潮汕人,――定要会吟诵它。为了便于记诵,我们可以用大家熟悉的美国奥德韦的曲调来唱诵。
夕贬潮阳路八千
(唐)韩愈 词
(美)奥德韦曲
5 35 i i 1 6 i 5- 1
一封朝奏九重天,
55 12 3 21 1 2一一一0 1
夕贬潮阳路八千
5 35i ・ 7 1 6 i 5- 1
欲为圣明 除弊事,
55 23 4・ 7 1 1一一一 I
肯将衰朽惜残年?
6 i i ・ i 7 6 7 i― i
云横秦岭 家何在?
67 i6 65 31 1 2 0
雪拥蓝关马不前。
5 3 5 i ・7 1 6 i 5- 1
汝远未 应有意,
55 23 4 ・ 7 1 l一一一1
好收吾骨瘴江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