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六惹入”这句
潮汕俗语主要流传于
汕头市中心城区和揭东县的地都镇、炮台镇、登岗镇一带。喻义是惹祸、惹麻烦。惹入:惹来麻烦、惹来祸端的缩词。例如:甲公司为乙公司作贷款担保单位。乙公司利用这笔贷款做生意失败而资不抵债,老板一逃了之。甲公司是贷款的担保单位,负还债连带责任。甲公司代乙公司还债而导致本公司经济元气大损,员工工资发不出。员工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异口同声骂本公司老板:“陶家是一八六惹入!”大意是:老板自找麻烦,致有今日之祸殃。陶家,商家。典出春秋越国范蠡的故事。传说范蠡助越王勾践复国成功后,功成引退,经商发了大财,成为百世商家楷模。范蠡人称“陶朱公”,故以“陶家”称商家,潮人借用以专称老板。
“一八六惹入”这句俗语的背后藏着一段惨烈的历史故事,而这句俗语的本义,是对史实的错误认知。
1939年6月21日,
汕头市陷入日寇铁蹄,驻扎在浦、蓬洲一带(当时属
澄海县,现属金平区)的抗日武装一八六师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积极抵抗,阻缓了日寇入侵
揭阳的时间。据说,1941年初,一八六师派出一个旅守在桑浦山南麓的吊瓜岭,狙击日军侵入
揭阳,打了3个月的恶仗,最后只打剩一名营长,
揭阳登岗人。吊瓜岭下莲塘乡(今属金平区莲街道)的乡民劝营长撤退。营长说:“弟兄们全战死了,我还要这条命干什么?为国尽忠的时候到了!”孤胆英雄以少胜多,又激战半天,营长弹尽壮烈殉国。与爱国将士一样可歌可泣的还有莲塘乡的老百姓,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自愿为阵地上的爱国将士送饭送水,保障供给。
日寇从陆路进攻
揭阳受阻,改为水路进取,抗日军民得到消息,在浦乡南下寮埔流域处设卡,击沉日寇一艘机船。日寇恼羞成怒,连连发起报复性的屠杀,其中的大惨案是1941年5月26日(农历四月二十日)的浦乡大屠杀。当日凌晨,日寇攻进浦乡,将来不及逃避的乡民全部押到位于乡前的四池仔集中杀害。鬼子用刺刀直刺乡民肚皮,然后踢进池塘中,片刻池水被染红。仅这一天,浦乡被杀乡民近百人。现登记在册的就有50多人。有些农户被满门抄斩,什么也没有留下。
日寇的暴行,更激起抗日军民的愤慨,更加万众一心救国难。然而,也有一小撮甘当亡国奴的人,把日寇的兽行归咎为一八六师的抵抗,说什么,一八六师害死当地民众,如果他们不抵抗,不激怒日本人,日本人就不会有残暴的报复行为。浦乡的横祸,是“一八六惹入”的。“一八六惹入”这句话或许因其语言简练易上口,竟流传开去成了俗语。绝大多数人只知其喻义不知其本义,人云亦云。而知其本义者,对这句俗语是很反感的。50年前,古吧是个小学生,在父亲的单位里说了一句“一八六惹入”,被父亲的朋友、浦公社玉井大队的菜农林先坤听见,他对我说:“阿弟,以后不要再说这句话。一八六打日本鬼子,怎么能说是惹入呢?”古吧当时小,对他的话似懂非懂,直到长大了,到了浦调查,才知道这句俗语诚如先坤伯所言,是不该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