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王天性清正为官

     一、教民栽种

    在一次文物普查中,澄海外砂王厝乡发现了两口“绵公井”。从这一条线索查考,无意中引出了一段历史故事。
    王天性,字槐轩,号别驾,外砂王厝乡人,明嘉靖五年丙戌(公元1526年)九月二十六日生。中过进士,任过江西上高县令。后官至江西南昌府通判,告老后回原梓。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九月十六日逝世,享年83岁。王天性一生为人民办了许多好事,如关心农田水利,改良品种等等。
    王天性到南昌府任通判不到几天,就有一农夫前来告状,这农夫报称:“昨晚被人偷去一担番薯。”
    王通判问:“是在家里被偷去吗?”
    “不,是在田地上。”农夫答。
    “你的番薯种多久了?"王通判又问。
    “昨天刚种下的。”
    王通判火了,惊堂木一拍:“如此刁民,竟敢捉弄本官,无理取闹,给我重打40大板!”
    农夫被重打40大板,押下收监。
    三天后,王通判再次坐堂审案。这个农夫又被押上来,但见王通判走下阶来,亲手为这农夫松绑,扶他起身,命衙役为农夫看座。
    “请原谅本官初来乍到,不熟悉农作物生长情况吧!”王通判向农夫道歉说,“你现在可以回家,案件早晚有个着落。……还有,你明天再来,本官有事和你商量。”
    第二天,这个农夫真的又上南昌府来了。王通判换了便服,带了几个随从,径直往农夫园地里而去。王通判此来并非为了破案而来查勘现场,查现场之事,手下早已办过了。所以才有昨天的公堂陪礼。今天到园地里,是别有意图。但见主通判卷起袖口,随从给他递过小刀,他就在隔丘园地上取下了100来条番薯苗,他种了几株,命随从和农夫仿照他的插法,把番薯苗都种下去。王通判还不放心,派出差役,奔回澄海老家,请来一位老农,协助这个南昌农夫把番薯管好。
    过了几个月,这片田园的番薯获得丰收,被人们称为“通判园”。番薯可以藤栽的消息传向各乡,农夫们争相来学习。就这样,南昌府从此把番薯块栽的落后方法改为藤栽,节约了大量的番薯。农夫们到处称赞王通判爱民若赤。
        二、变害为利
    那时的南昌是一个水泽低畦区,内涝严重,土地酸碱不一,水泽中还生长着大量的鲎虫。这厮凶猛异常,人们动它,它就用尾巴把人打得青紫成团,血点斑斑。农夫们没有办法,把这些怪物看成妖精,有的看成天神,到处祭拜,祈求丰收。然而鲎虫咬稻而引起成片农田减产以至失收的事,仍不见减少。
    王天性得知这一情况,急忙驰书家乡,分别在澄海县城和潮州府城里请来了两名厨师,在县衙中试做鲎菜,先自己吃.既而又请军士享用。几天后,正是南昌一个民间热闹的节日,
他请这些厨师用鲎虫做出不同的菜式,名为“百鲎宴”,把府里的军政要员,文人学士,各乡的绅士富豪,还有一些老农民,都请来共尝潮州名菜。席间,人们莫不称赞潮汕厨师的好手艺。
    就在宴会行将结束时,王通判才公布:今天我们大家吃的就是“妖精肉”。大家一听,有的人作呕,有的人跪下求神保佑。王天性向他们讲了许多科学道理,告诉人们鲎虫只不过是一种普通动物而已。于是,人们带着怀疑的心情离开了府衙。但此后,参加宴会的那些人都平安无事,迷信也就自然破除了。人们开始偷偷试捉,试吃,逐步蔚为风气。不到两年,鲎患消除了,水稻又获大丰收。    

        三、大义责子
    有一次,绵公外出,遇一卖字先生,见其字颇有功底,便与他交谈,方知是一名饱学秀才。于是,就请他当西宾,并声言柬惰从厚。这秀才就答应下来。
    谁知,绵公的儿子顽劣异常,无心向学,这位秀才尽了十分的努力,也无济于事。秀才没有办法,只得敷衍了事,自己则潜心攻读。春去秋来,这秀才在绵公家执教已经3年了,绵公却绝口不提薪金。秀才脸薄,又念及绵公知遇之恩,自己才可以衣食无忧地攻读3年,也不向绵公要薪金。有一天,他悄悄地离开了王家。
    这秀才回到老家,只见原先住的破屋已变成一座富丽的住宅。正在诧异间,他的妻子走了出来。夫妻相见,悲喜万分。乡亲们闻讯,都赶来恭贺他在外头发了财。至此,秀才方明白绵公一片苦心。当下暗誓,定要报答绵公之德。
    又是几个年头过去。这一年,绵公强令他的儿子上京赴考。他儿子不学无术,但父命难违,只好硬着头皮上京。谁料,这一科的考官刚好是当年的这位秀才。几年来,这位秀才连考连捷,并任了这一次京试的宗师。考场上,他认出了绵公的儿子正好在其中,于是暗中作弊,使绵公的儿子上了榜。  
    绵公之子哪知其中奥秘,只是一味庆幸。不久,便到福建做官了。
    3年后,绵公之子卸任,他满载着金银荣归故里。这时乡里的父老都来祝贺。绵公见如此多的金银,顿生疑窦。待众人散后,便加以逼问,儿子抵赖不过,方说出这些钱财俱是从百姓处搜刮而来。绵公痛心疾首,叫人把他绑起来,准备连同赃银一起沉入海中。后经乡中父老再三劝说,又因外砂堤围多年失修,常闹水灾,便把这些银子用于筑堤,并令儿子亲自参加挑土抬石,以示惩罚。
    时人深感绵公训子修堤之德,便在文祠西侧的海神娘娘庙旁为绵公建一生祠,名为“怀德祠”。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丑女无敌

潮汕搞笑短剧:阿标挨揍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