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艺。
潮州歌谣的主要唱者是妇女和儿童,可以说,它是妇女的精神食粮、儿童的启蒙教材。1949年前,无论是陋巷田舍,还是灶前床头,随处可见妇女们一边纺织缝补,一边朗声诵唱。伤心处,声泪俱下;愉悦时,眉飞色舞。孩子们跟在一旁,也照样学样,其味无穷。
潮州歌谣以反映日常生活内容和家族伦理的为最多,其他如采撷地方风物、罗织儿童趣话、展现时代风云、寄寓现实感情的也很多。但情歌数量却不多,可能与妇女缺乏户外作业、偏重儿童教育有关。
语言方面,潮州歌谣多采用富于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的口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汇和不少古韵,平易自然,委婉流畅,富于幽默感,豪放雄浑之作极少。如两首讽刺鸦片鬼的歌谣:《鸦片》:“鸦片一食面猴猴,全身无肉有骨头,头毛足足有半尺,虱母生够满裤头。”《某家阿爷》:“某家阿爷嘴阔阔,尺二辫仔须二撇。勾结烟友三十人,每夜轮流各一宿。入门尚未食烟茶,倒落烟铺气就喝。左畔四,右畔三,好似咸鱼双畔烙。烟瘾过足有精神,说起书史大哗叱。半夜听见卖鱼生,想食鱼头熬番葛。食到醉饱返回归,八字脚马拨呀拨。阿四持灯头前行,去到门脚屎就泼。足是黉门一秀才,看来人品太过拙。”歌谣生动形象,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
潮州歌谣经过艺人谱曲,可以变为舞台艺术,如《天乌乌》、《门脚一丛梨》、《榴仔》等,既成流行歌曲,也可舞台演唱。有的歌谣还可以配合舞蹈表演,如《姑嫂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