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唐大颠传奇

    大颠和尚(公元731―824年),本姓陈,原名宝通,唐潮阳人,是潮汕第二名刹――灵山寺的开创者,也是中唐佛教盛行时期,禅宗曹溪教派一位颇有影响的高僧。有很多大颠的传说在潮汕民间广泛流传着……

                     削 发 出 家

    传说唐开元二十年,潮阳县有一户姓陈的官宦人家,添了一个骨格清奇的孩子,名字叫宝通。
    小宝通聪明力学,过目成诵,双亲十分爱惜,将他看为掌上明珠,决心对他精心培养。因而陈宝通从小便得到严厉的教育,在乡梓士林中很快崭露头角,成为引人注目的俊秀英才。
    到了而立之年,他仍淡泊自处,不求闻达于诸侯。正当亲朋期待他一举成名的时候,西山古刹却钟鼓齐鸣,住持惠照接受宝通的请求,收他为门人,并为他举行剃度出家的大礼。从此,陈宝通便成为佛教徒。出家后,在惠照指导下,进步很快。惠照认为这个得意门徒禅根深厚,为了使他增进学业,不久便安排他前往衡山南岳寺,参谒当时禅宗曹溪教派的著名高僧――石头希迁。到了南岳,希迁发现宝通心境脱俗,便将心宗奥秘,全部传授给他。但是,宝通仍不满足,他发愿要精通佛法,立志普度众生。离开南岳以后,他继续云游天下名山大川,寻师问道。直至贞元四年,他已五十七岁了,才确定重归潮阳,弘扬佛法。
    这时候,陈宝通在佛教界已有一定名气。他途经罗浮山瀑布岩时,被山上教友热情挽留下来。
    一日,他正在岩中入定禅修。有个名叫张远凡的御史中丞,由随从簇拥进岩游玩,发现有个僧人闭目静坐,旁若无人,心中不悦,自忖身为朝廷命官,这野僧竟敢如此放肆,既无出门迎接,又不下座打个称呼,实在目无官长,不禁怒火中烧,拔出佩刀,大喝一声:“狂僧无礼,看杀!”
    焉知宝通神态自若,从容伸长脖子,迎接利刀,不慌不忙地说道:“中丞无端起杀念,其后果必自作自受!”张中丞见状,顿时乱了方寸,竟然忘记自己的尊严,慌忙弃刀跪地谢罪,羞悔地退出瀑布岩,灰溜溜地下山而去。
                      东 岩 卓 锡
    传说贞元五年,陈宝通从罗浮山率善觉、玄应、智高等徒众,回返潮阳故乡,并在东山开创白牛岩作传法道场,自号大颠和尚。
    当时潮州各地,旱灾严重,东山上石头冒烟,草木枯萎,白牛岩中,水源枯竭,饮水已成问题。岩中原有一位道士,颇晓邪术,心地狭隘,千方百计阻止他们师徒于此居住。为使道士慑服,一天,大颠手执锡杖,遍山察看一番之后,对众人说:“天降奇旱,草木枯焦,可是山头坚壁中,却甘泉盈盈,待贫衲将甘泉引出,解眼前困境,以救万物生灵!”  
    大家将信将疑地跟随大颠禅师,来到石壁跟前,只见他神秘地向石壁合十念佛施礼之后,持起手中锡杖,对准石缝,轻轻一点,杖头半没巨石之中。接着,他以手指在石壁上比比划划,石壁上便出现一个油瓶模样的石刻。他信手一招,此瓶便飞出石壁,落在手上,壁上只留下依稀痕迹。这一切动作,都十分神速,大家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正当众人惊疑之际,大颠已将锡杖拔出,伸手将油瓶对准石眼,奇迹出现了,澄澈的泉水,从石眼汩汩涌出。众人又惊又喜,纷纷如饥似渴地以手沾泉吮尝,果然甘美如饴。大颠又满注一瓶,洒向漫山遍野,顿时万物复延,花木争荣,蝴蝶翩翩起舞,鸟儿欢乐歌唱,流向山下的小溪,也慢慢响起了鸣泉激石的淙淙声……
    那个心地狭窄的道士,目睹神话化为现实,心头好象装着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不久,便偷偷溜下山,到别的地方去了。
    大颠禅师在白牛岩上,收徒传法,香火日盛。这个卓锡取泉的神奇传说,也随那千年不竭的甘泉,流传至今。
                      大 丁 舍 地
    传说,宝通从罗浮山回到故乡,在潮阳东山创立白牛岩,自号大颠和尚以后,曾委派玄应、智高等得力门徒先后修立莲花乌岩,马颊山岩(今已属普宁界)等道场,开坛讲法。后来,他发现临昆山西北五里处,有一幽谷,苍山聚秀,鸣泉潺潺,环境清幽,是一处难得的禅林净土。但不知这山林的主人是谁?一天,大颠又来到幽谷的顶峰,立于荆丛巨石上,一边凝神饱赏幽岭秀色,口中不时发出赞叹之声,一边考虑着寻找山林主人,请求布施之计。忽然,他见对面山腰上,有几个樵夫正在砍柴割草,他忙来到众人跟前,合十施礼道:“众位施主辛苦了!”
    众人惊奇地注视眼前突然出现的老僧:只见他身着半旧墨水僧袄,颈挂一串长长念珠,手持一支老藤禅杖,脚穿一双露指芒鞋,仪表和善,笑容可掬,便一边擦汗一边答道:“多谢师父!砍柴割草,当然辛苦。但家主洪长者仁慈对待下人,所以辛苦一点我们也心甘!”
    大颠闻言,灵机一动,便婉转与他们交谈起来。原来,洪长者名圭字大丁,祖籍福建莆田人,祖孙三代联捷中进士而先后为朝廷命官。后举家随官入潮,并在地旷人稀的潮阳练水之滨,辟建洪氏村(今称岐北乡),招募民夫,垦荒造田,富甲郡县。他好善乐施。大有长者之风,当地百姓,皆敬称他为洪长者。
    谈话之间,日已近午。大颠说:“老衲耽误了众位的时间,理该给你们帮帮忙!”    
    众人道;“多谢师父美意,你一人能帮多少力气呢?”
    大颠微笑不答,信手在地上捻了几条草芯,折了几条枯枝,轻快地缚成一束束柴草捆,放在掌心上,运气向山坡一吹,无数枯柴草把,一捆一捆铺满山坡。大家惊异非常,正要叩谢,但他已不知去向了。
    次日,洪府众佣人,又要上幽岭打柴割草。刚走出院,忽见昨天荒山奇遇的老僧,正合十躬身立于门外。大家又惊又喜,七嘴八舌地说:“师父法力高强,今天能否再帮帮忙?”
    “能!出家人慈悲为怀,贫衲力所能及,自然可以帮助你们。你们可回院内,贫衲在院外,略施小技,包管有许多柴草可给贵府烧用。不过,你们切勿多言!”大颠说完,众佣人欢喜地涌入院内。
    大家还未立定脚跟,一捆一捆的枯柴干草,鱼贯地飞越院墙,抛落下来。佣人们忙碌收拾,累得满头大汗。一会儿便在院内堆起一座柴草的小山。
    不知是那一个忘情高呼一声:“够了!”院外柴草便不再飞抛进来了。
    众人赶忙涌出院外,那好心的老僧又不知去向了。
    众佣人数柴草捆数,知道可以休息几天了。几天后,柴草快要烧完了,洪府总管发觉众人没上山,便生气地说;“你们偷懒不上山,柴草烧完,就烧你们的脚骨!”大家只好带上镰刀斧头,又上幽岭砍柴割草去了。
    这时,厨子慌慌张张地跑来报告总管,称说他到后院拿柴草回厨房时,看见灶前蹲着一个老僧,微笑着将双脚伸在灶膛里,让灶火毕毕剥剥地燃烧着。总管闻报大惊,忙随厨子奔向厨房。他俩穿廊过院,只见府内桌脚、椅脚、床脚皆着火了。他急命府中仆役救火,自己则冲入厨房,果见有个衣着褴褛的老僧,正以双脚代薪,把灶火烧得熊熊。总管见状,语无伦次地说:“大师何必如此,有话且说无妨……”
    老僧口中连称“阿弥陀佛”,然后将脚慢慢移离火炕,竟然不损一根毫毛。奇怪的是府内的床脚、桌脚,椅脚却齐刷刷被烧短一截。
    洪长者在院内闻报,颇感诧异。凭他的阅历,断定异人出现,必有缘由。正待传话邀请老僧相见,总管已陪伴着一位道貌岸然的和尚走了进来。
    洪长者离座相迎,心平气和地问道:“大师驾临寒舍,有何见教?”
    老僧合十诵佛施礼道;“贫衲宝通,号大颠,俗家姓陈,与施主同饮一江水,都是故乡人。日内游经贵境,欣闻施主好善乐施,因而特登贵府,恳求施主,布施一片山地,广辟禅林,未知施主,岂愿应诺?”
    洪长者想道:“在洪氏山地上建寺事佛,这是一件好事!”于是,他慷慨答应了大颠的请求,同意大颠在幽岭山坡上,拓荒建寺。
    大颠如愿离开洪府,回归白牛岩,与众门徒商议之后,留下一些弟子管理白牛岩,即带数十名僧众,取道幽岭而来。
                    拔 木 建 寺
    且说大颠亲率玄应、智高等数十僧众,离开白牛岩,幽岭方向进发。
    那时代,潮阳地广人稀,道路崎岖,行无车,渡无船,交通十分落后。他们经蚝坪(即今和平乡)步行至距目的地约五里处,大江横截去路,江水浩茫,不见渡船踪影。众弟子面对大江,束手无策。大颠泰然自若地走近江边,信手将禅杖向江面抛去。顿时,晴天霹雳,飞沙走石,江面风起云涌。不一会,风平浪静,江面浮现一道彩虹。正当大家惊疑未定时,彩虹已幻化为横跨两岸的大桥,众弟子欣喜地紧跟师父,登桥过江,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座神桥,从此巍然矗立在大江上,使两岸百姓,自由往来,人们都说这位俗姓陈的和尚是神仙,便世代相传,称此桥为陈仙桥。
    大颠师徒登上幽岭后,僧徒们立即劈荆斩棘,结草为庐,垦荒耕耘,事佛修持,农禅并行。大颠自己则驾着一只白石方舟,经常渡江涉河,向四方化缘集资,寻良工,聘名匠,筹办建寺事宜。
    一天,大颠告辞徒众,往闽南(今福建南部)林区,化度建寺的木材。
    有一日,大颠飘然进入闽南林区,似颠非颠地向山主化杉树。这位山主是个怪吝多诈的人。他说:“师父向我化杉建寺,本是一件好事,可惜本山所有巨杉大木,都早被人定购了,剩下的都是些虫咬尾折,矮短变形的杉树,假如合适,便施舍给你!”大颠合十念佛称谢,并与山主约定明天清点林中伤折无尾的杉树。
    焉知当晚狂风大作,许多笔直的栋梁之材,其树尾都被狂风刮断了。
    山主自认倒霉,但又不心甘,便私下指使伐木的民工,把锯下来的折尾杉横七竖八地乱抛林内,不帮老和尚抬出山口,使这批杉木无法趁雨季搭筏,随山洪运出深山老林。
    可是说来奇怪,每棵大杉树锯倒触地,都遁入土内不见了。山主和伐木民工大惊,但又身不由已地听从大颠指点,将一裸裸刚被狂风吹断树梢的大杉锯倒。当他们清醒过来,寻找那个癫癫狂狂的老僧时,他已不知去向了。    
    不久,大颠只身空手回来了。众弟子见师父两袖清风, 个个满脸疑云。大颠却步出草庐,招呼众弟子来到山前小溪畔。只见他神秘地以锡杖在地上划了一个大圆圈,即命几个弟子在圈内按一定尺寸挖出哥个大深窟,然后站在深窟旁边说:“这土坑叫拔木坞,老衲从闽南所化的建寺木材,已部分从地下运到这里,大家齐心协力,不要多言,将全部杉木从坞内拔上来!”
    随着师父的声音,“拔木坞”中便徐徐冒出巨杉大木来。众弟子欢欣鼓舞,皆惊喜地齐声高呼:“阿弥陀佛,佛法无边!”    
    他们争先恐后地把自动冒出坞面的杉木,拉的拉,抬的抬,顷刻便在山坡上堆起一座木材的小山。
    此时,大颠聘定的木匠,闻讯也匆匆赶到现场。他眼见巨杉大木堆积成山,便一边急急忙忙地量着材积,一边惊喜地高喊:“太多了,太多了!够了,够了!”
    木匠的话音刚落,三支径满三尺的巨杉,冒出坞面未及数尺便停住了。木匠和众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它们拔出来。大家面面相觑,无能为力,而师父早巳飘然步入草庐去了。
    后来,在大规模的施工过程中,木匠十比八比,总挑选不到恰当的杉木可作大殿的主梁,只好对着拔木坞中那三支列成“品”字的巨杉,无可奈何地叹息着。
    大颠胸有成竹地宽慰说:“既然这三支大杉已拔不上来,便让它们留在坞里作纪念吧!师傅无须过虑,请你将全部锯屑、刨花收集起来,容老衲重施小技,主梁就有了!”
    众人遵照禅师的吩咐,将取材留下的全部碎料集中在一处。当升主梁的时辰将要到来时,才见大颠慢步踱到碎料堆旁边,闭目合十,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运气一吹,满地刨花,立即团团乱转,将碎木锯屑裹得严严实实,顿时圈成三条尺寸适宜,坚固异常的“巨梁”,依时升起正殿墙头,从而使颇具规模的建筑工程顺利竣工。  
                          袖 影 化 田
    却说唐贞元七年(791年),六十高龄的大颠禅师,在幽岭山坡上,成功辟建一座颇具规模的禅院之后,命名曰“灵山”。从此,他在灵山禅院上,一面事佛,一面劳动,推行僧人“一日不作”便“一日不得食”的“农禅并重”的修持方式。大颠也以身作则,一面收徒弘法,从事著述,一面亲自参加耕山种果的劳动。他在环寺山坡上,亲手一棵一棵地栽上荔枝等,称之为千丛果。每当盛夏,红荔压弯枝头,环寺果红叶绿之时,前来朝山礼佛的香客,一边游玩,一边可随意摘果尝鲜,但不能私带回家,若私带荔果回家,荔肉皆化为乌有。至今,潮阳民间仍有“灵山荔果,有食无‘帕’的佳话。  
    大颠的“禅农并重”的修持方式深深地感动了灵山寺的施主洪长者,这位好善乐施的老人目睹灵山香火日盛,僧众日增,为使大颠“禅农并重”的修持方式能坚持下去;他应大颠的请求,决心再捐一份田产给灵山寺。    
    一天,洪长者斋戒沐浴,亲率家眷登灵山寺礼佛贡僧。大颠闻知,忙鸣钟击鼓,引领全寺僧众出山门迎接洪大施主,请他们一行至方丈室待茶。  
    寒喧已毕,洪大丁便将自己的心愿,诚恳告诉大颠道:“老朽赋闲居家,每闻禅师道风,心生诚敬!为示心迹,老朽愿再纳田寺中,协助大师弘扬佛法,未知需田地多少?”
    大颠合十施礼:“阿弥陀佛,广种福田,获福消灾!然而佛法无边,施主田园有畔,未知贵府田地四至疆界如何?”
    洪长者道:“舍下田地广袤,阡陌连云,百顷无间,春种秋实,颇算丰足!”    
    “善哉善哉,未知施主,乐施多少?”大颠再度合十施礼,笑容可掬地望着洪大丁。    
    洪大丁起身作揖,慷慨答道:“愿随禅师化度!”
    大颠也起身答礼,郑重地说:“田地为天下物,也即日下物,就以贫衲明晨日下,展一袖影为度,未知施主尊意如何?”    
    洪长者自忖大颠以“袖影之区”为度,实非奢求,便爽朗地应允了。洪大丁一行,当夜留宿寺中,一夜无话。
    翌晨,天刚微明,灵山寺僧众修完早课;打开山门,大颠禅师头戴五佛禅帽,身披千佛绛红袈裟,手拄乌藤禅杖,足着橙黄僧鞋,步出山门,迎着朝曙,身轻步捷地踏上灵山寺后主峰。    
    此刻,浴日出海,万道金光,向着灵山寺方向飞射而来,当日光刚飞越峰巅之际,只见大颠从容舒广袖,袖影从峰尖对准灵山寺一直伸向远方。随着袖影的推移,影区之边自动浮现一道田界。影区之内,也被袈裟袖缝分隔成状如袈裟上的整齐图案,佛门称之为袈裟田或福田,世俗则称之为香油田或香灯田。
    阅世殊深的洪施主,正当僧众暗暗念佛称庆之际,欣然对大颠禅师说:“天下田,日下物,也即禅师袖里物,老朽愿将其布施入寺,真真正正在佛前为子孙种下长久的福田!”
    洪施主命仆役前往丈量“袖影之区”的地积,竟然超过千亩。回家后即命管家将那片良田、山地重立永久粮役不征的布施契据,奉送寺僧存执管理,还告诫子孙后代,毋忘祖训,诚心礼佛。
    后来,洪氏子孙累代也效法其先祖向灵山寺舍田捐资,有的甚至将陪嫁的妆奁田产,也布施入寺。寺僧为示纪念,于寺中建洪氏施主祠堂,勒石标榜大施主的善行。
                         圆 寂 归 塔
    传说唐长庆四年(824年)暮春,年将满百的开山祖大颠禅师,召集全寺僧众门徒,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老衲学佛行道六十年,苦心修行,已著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释义》、《金刚经释义》,手录《金刚经》一千五百部、《法华维摩经》等各三十部,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遗产,我命寿巳满,羽化之后,宜将形骸筑石塔封藏……”他告诫弟子不必落泪,又密嘱心腹弟子未来之事。各种后事安排停当,便择于三月十四日吉辰,沐浴更衣,无疾和颜端坐圆寂,享寿九十有三岁。
    大颠禅师圆寂后,众弟子遵渝于后院建了一座钟型石塔,塔座边沿刻着莲花瓣纹饰,壁肚配上飞龙走兽及花卉摘锦的图案,郑重地将祖师肉身端藏塔内,塔门刻上“唐大颠祖师塔”字样。
    三年后,门人遵先师遗嘱,择日启塔门,只见祖师肉身端坐塔内,容颜如生,而且头发、趾爪、捐甲都增长了,便虔诚地将塔门封上。
    唐朝末年,门徒牢记先师遗嘱,再度开视塔门,又发现祖师肉身已化,塔内仅存一个金盆,盆中盛着清水和一个鲜活的舌头,门徒又将塔门封闭,并称此塔为;“瘗舌塔”。  
    据传第三次开塔是宋朝至道年间(公元995年)距大颠和尚圆寂巳一百七十年,当时只见塔内惟有古镜一面,大颠的影像,映现于宝镜之中。大家深感诧异,便虔诚地将塔墓修葺封严,从此便不再开启了。    
    因此,后人便称此塔为“舌镜塔”,舌镜塔也从此笼罩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桃花仙井
  • 下一篇:宋帝m过潮阳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喜剧:夏雨来1(十集) 群星贺岁片

    潮汕搞笑短剧:好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