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禁忌形成于原始时代。其时,人们就自然地接触到血与伤亡的关系问题,与猛兽搏斗和奔跑在山石林间,都会造成流血。血的流出必然伴随着痛苦,或者还有嘶喊,随之是伤亡。血,很容易形成令人惊恐的条件反射。于是,血液便成为一种惊悸。对于这种触目惊心的红色液体溢出体外的后果,经过反复观察和体验,人们会确认它是人或者动物所必不可少的东西。至于为什么它流出来之后,人或动物会伤亡,在原始时期是很难给予科学的解释的,人们只能满足于原始思维的简单说明,即那里边含有一个生命的灵魂,或者含有某种可以使之生又可以使之死的特殊的“魔术元素”。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后世,发展成为可以称作“血气”的生命观念。《关尹子・四符篇》云:“一为父,故受气于父,气为水;二为母,故受血于母,血为水。”所以血气乃是受之于父母以成己身的基本元素。故《礼记・中庸》又有“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的说法。因此,血气与一个人的精灵魂魄有密切联系,民间对血十分关注。人人都非常“惜血”,而“失血”则成为一种禁忌。如果某个人面色苍白,便说此人是“失了血”,“血气不好”,是不祥的征兆,需要赶紧想办法调治,否则任命便不敢过于接近他,本人也会因此而烦躁不安。如果真的受伤失了血,就更需要加紧补养了。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
潮汕人对于献血、抽血是颇为忌讳与顾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