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接生婆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潮汕地区的农村,每逢孕妇分娩,大多数的人家是请有经验的接生婆到孕妇家里接生。在乡村医疗条件落后的艰难年代,接生婆成为一种受人敬重的职业,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隆重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
  接生婆一般年龄在40-60岁之间,大多有生儿育女的亲身经历,而且懂点粗浅的卫生知识。接生婆的技术,通常是传给自己的女儿或者媳妇,一般不传给外人的。接生婆所使用的接生工具很简单,就是一把剪刀、一块毛巾、一个脸盆。做这一行,经验往往比技术更重要。过去没有什么检查仪器,对孕妇腹内的情况只能凭经验估摸,有名气的接生婆大多是通过多年的接生锻炼出来的。
  接生婆大多数都是热心人,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天气,只要哪家产妇要生了,接生婆就立马赶过去接生,所以经常是半夜或凌晨被叫醒,甚至是冒着大风大雨往别人家里赶。到了产妇家里,还得一直守在产妇旁边,寸步不离,直到孩子生下来为止。如果遇到难产,还得守上几天几夜。
  到达产妇家后,接生婆洗完手便走进产房,一边询问一边观察,吩咐家人端来一盆热水和剪刀,做好产前准备。旧式分娩有立式、半跪式、仰卧式和坐盆式。“临床经验”丰富的接生婆一边柔声细语地安慰着痛苦万状的产妇,一边用“屏气、下努、用劲”帮助她用力。婴儿哭喊着呱呱坠地之后,接生婆迅速掰开婴儿双腿,鉴定性别,并马上向房外通报。凡是男婴,产婆就惯用“毛笔杆片”为婴儿切断脐带,象征着将来长大识文墨,会做官;如果是女婴,通常采用“破碗片”或“家用剪刀”断脐带,象征着长大成为善于料理家务的贤淑妇人,会针工。脐带切断包扎后,胎衣不能随便丢,有的地方埋在自己的地里,秘不告人,称为种衣,这个地方叫胞衣迹。种衣预示落地生根,开枝发叶;有的地方把胎衣埋在江滨沙滩,据说埋得越深孩子的胃力越好;有的地方则把胎衣撒上草木灰,密封在坛罐里,放在床底下。产程顺利时,接生婆就初步完事,产家必应奉送“红包”。婴儿出生三天后接生婆要上门“巡脐”(当代称“家庭访视”),有些地方在这天接生婆要用柚叶、艾叶和老姜等煮水给婴儿沐浴,称之为“洗三朝”。“过腊”、“开腥”、“满月”,产家都要请接生婆“吃甜丸卵”或“甜面”,有的还再奉送“礼品”或“红包”以深表感谢。
  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制约,即使有接生婆,那时的婴儿成活率还是比较低的,加之没有相应的抢救措施,产妇生产都是要冒着极大的生命危险。因此潮汕民间流传着:“妇女生仔(生孩子)是一边眠床,一边棺柴(材)。”“姿娘生仔如渡鬼门关”。接生婆在接生的时候采用“家用剪刀”、“破碗畔”、“毛笔竹杆片”为婴儿切断脐带,因为没有较好的消毒方法,因此破伤风杆菌很容易乘虚而从脐带断端侵袭新生儿体内,经过4至6天的潜伏期,破伤风杆菌所产生的外毒素,侵袭着新生儿的神经细胞引致破伤风。潮俗称“脐带风”、“四六风”,民间通称“着锁”(六日锁、七日锁),世俗相传称谓“唔过腊”。有些分娩的孕妇因为接生婆用力牵拉等原因导致产程阴道大出血,出现昏迷,虚脱等垂危症状。最怕的事情莫过于孕妇难产了,也就是孩子的脚或屁股先出来,这个时候母子的生命都会有危险。遇到这种情形,接生婆通常会拿一根扁担压在产妇的胸口,找两个人分别按住扁担的两端,以防止孩子往上走。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先进,如今潮汕乡村都设有专门的分娩所和医疗机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产妇母婴的安全和健康。接生婆现已无用武之地,人们对接生婆的记忆也已经渐渐远去。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帮忙

潮汕搞笑短剧:送上门的美女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