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臼杵声声糕米果香

  小时候,在南澳岛过中秋节是最开心的事,因为能吃上甜丝丝、香喷喷的糕仔和糕仔。

  中秋节前一天,大清早就听到“咚――咚,咚――咚”有节奏的舂米发出的声音。等着舂米的人不少,男女老少都有,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笑容,小孩子在这里玩得更欢。石臼旁边放着许多用簸箕装着的糯米:有的是炒熟的;有的是浸泡过沥干了的。

  石臼是埋在地上的,一条厚厚的长木条的一端嵌着杵状的石头,叫臼杵,臼杵正对着石臼,木条的中间有固定点,舂米的人踩踏木条的末端,只要单脚用力踩踏,臼杵就抬起来,脚跟提起放松,臼杵就舂下去。这种舂米的方式叫做“舂对”,而这一套工具叫做“对臼”。这其实就是利用杠杆原理,像小孩子玩的翘翘板。

  瞧!这个小男孩看着有趣,便硬缠着大人让他舂几下,他使足了劲,踩不到三、五下,就喘着粗气走开,引来了一阵奚落的笑声。

  我们家人口多,每年都要舂炒熟的糯米和浸泡过的生糯米来做糕仔。母亲“舂对”总是不紧不慢,力度均匀有节奏;祖母当下手,要扫溅到石臼边沿的米粉末,要时不时拔翻石臼里的米粉,使之能均匀舂到,我很担心祖母的手会被舂到,可她们却配合得很好。石臼里的米粉差不多细时,就要从石臼窝里掏出来,用“筛斗”筛过,粗的再舂。舂好的糯米粉又白又细,散发出米香。我要在旁边帮助母亲踩踏,她不让,说碍手碍脚的。等舂好了所有的糯米粉,母亲早已汗流浃背。

  下午,母亲把生糯米粉加上白糖翻拌均匀,放一段时间,让白糖和糯米粉相互吸收,再用“筛斗”搓细,使之不成颗粒,最后盛在大蒸笼里,用平底木锅盖压平压实。母亲用菜刀在大蒸笼里从上到下距离约2公分依次刻划平行线,并按二刀浅一刀深的顺序划;再从左到右刻划距离约2公分的斜平行线,也是按二刀浅一刀深的顺序划的。划完后,便是整整齐齐的满蒸笼的“糕仔花”(即是菱形)。蒸熟后剥开来,每块糕仔都是由4小块糕仔组成,后来才知道为什么要划二刀浅一刀深。在每块小糕仔中间点上小红点,白里透红,就像盛开的花朵一样美丽诱人。糕仔趁热吃比较好,很柔软,有嚼劲,丝丝清甜中带着很浓的糯米香味。

  吃过晚饭后,我们便在家里等着印糕仔。祖母用一公斤白糖兑一碗水的比例用慢火熬“糖汤”,糖在不断搅拌中变黏 ,手拿筷子从“糖汤”中提起来,糖能成柱子状均匀垂落才算好。等糖冷却后,母亲用熟糯米粉和着“糖汤”揉搓,直到揉搓均匀才让我们印。我们竖着两个小拇指使劲向下按,小心翼翼地把糕仔印卸下来,当看到自己印的糕仔图案清晰漂亮,就会开心地笑出来,还要跟姐妹们比一比,炫耀一下。

  屋子里飘着糕仔、糕仔的香味,闻着这香味,也就知道中秋节的味道了!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变色龙(第三集)

贺中秋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