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草@的前世今生

  “草@,咚咚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市区的大街小巷,每天总有一个固定的时刻,会响起这种亲切的叫卖声。“草@”二字都是仄声,特别是“@”字不大好拖长声,于是,叫卖的人都是把“草”字拉得长一些,“@”字则很短促,成了“草――@”,然后是用勺子敲打碗沿的“咚咚咚”,久而久之,连吆喝也省了,只用敲碗声代替,那清脆的“咚咚咚”就成了约定俗成的召唤,孩子们闻声而来,两分前就买到大半碗的草@,上面还撒着白花花的粉糖。吃草@也不用勺子,因为卖草@的人用薄薄的不带把的铁勺从大陶钵里铲起一层草@放进碗里后,会竖起铁勺将草@切碎,再撒上糖粉,这样糖粉就会渗入@里,吃起来也很方便,只消将碗稍稍倾斜靠近嘴边,轻轻一吮,一块甜甜的草@就到了口中;也不用咀嚼,在齿颊间停留片刻,便溜下喉咙。那深褐色的粉团既解馋又解渴,还能消暑清火,几乎是十全十美的健康食品。

  草@,名副其实,就是用一种叫“草@草”也叫神仙草的植物熬水,取汤加入雪粉使之成凝膏状的@品,是药膳同源的食物。在一些地方,这种食物被叫做凉粉。

  在物质严重匮乏的年代,草@以价廉物美受到普罗大众的喜爱。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学生曾经到磊口桥工地参加劳动,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的我们挑着灰沙来回奔跑,又累又渴。那时从城市到乡村都有卖草@的流动摊子,城市是特制的小推车,乡下则是一辆单车后架上驮着两个桶,一边是草@,一边装着碗。劳动工地上,这样的摊子对挥汗如雨的人群有着难以抵抗的诱惑。一次,我和一个最要好的同学很豪气地连吃了两碗,那情形那滋味,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如昨。

  改革开放以后,商店多了,食品多了,草@的地位不再那么“显著”了,不过偶尔的,还有一些卖草@的摊车出现在市场和学校门口,依然有现买现吃的,更多的是用薄膜袋子装上带回家吃,一碗也由几分、几毛升到一块,尽管价钱在几十年间翻了几十倍,还是非常非常的便宜。

  后来,商店里有了软包装的草@,开盒即食,不用加糖,糖早已制作在那膏状的块块里;再后来,有了易拉罐装的草@饮料,可以用较大口径的吸管吸食,也可以倒在杯子喝,深褐色的液体中有一些细细碎碎的半透明颗粒沉沉浮浮,更清凉,更爽口,它也因换上了“时装”而得以登上大雅之堂,成了家居或筵席之中妇孺的新宠。它是草@的今生,它现在有了一个美丽动人的名字――仙草蜜。仙草的原料,甜蜜的滋味,很时尚的包装,很熟悉的味道和很亲切的感觉。

  不过,作为原生态的草@,并没有因此从市面上消失,那种小推车偶尔还在我们的视野中出现,这是上世纪的“遗老”,而且还衍生出一种新的形式在大街小巷游走,你听,街上又传来一声声叫唤:“草@冻草@”,一遍遍地重复,有本地话,有普通话,声音生硬含糊,毫无感情色彩,是录音机播放的。这更让人想起那很有个性的“草――@”,以及铁片勺子和碗沿敲出的好听的“咚咚咚”……

  草@起源于何时,无证可考。不过,有一种和草@很相近的保健食品,叫龟苓膏,是用一种龟加上各种药材和土茯苓粉制成的,装在塑料碗里,吃时揭开密封的薄膜,淋上店家配给的蜜糖水,那形状色泽及味道和草@一样一样。相传龟苓膏最初是清宫中专供皇帝享用的,也许吧,草@就是“山寨版”的龟苓膏,换一种说法,龟苓膏就是草@的前世。

  龟苓膏,草@,仙草蜜,不管名字和形式怎样变迁,它,还是那样地带着药香,带着记忆,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而不管它的前世今生是什么,总觉得,草@,是很草根又很好的一种东东。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潮汕民居的文化意蕴
  • 下一篇:杂咸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卖香蕉(2013贺岁片)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与发廊妹(第一集) 2010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