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地豆”之乡小吃多

    我的家乡在潮汕平原,是个花生之乡。花生,又称“落花生”、“长生果”,而在我们乡间,大人孩子都叫它“地豆”。花生的果实外拙内秀。果壳像麻脸,而果仁呈长卵形,粉红色的很是娇巧。剥开果壳,就可以闻到一丝淡淡的幽香。记得小时候,我常常跟小伙伴们去寻觅“漏网”的花生果。乡里老辈人讲:“地豆仙,任你翻。”无论多么精明的庄稼汉,也不可能收净埋在土里的每一颗花生果。于是,小馋嘴们就有便宜可捡。在收过花生的地里,我们用手扒,用割牛草的镰刀挖,用拾粪的秃锄头翻。起初,每寻到一颗花生果,便吃一颗。后来吃腻了,才把花生果存起来。最后把各人的花生果集中在一起,从陇沟里抓来一堆干花生叶。点上火,花生果放进火堆里,再盖上一层干花生叶。火势初时很旺。待到红焰焰的火苗低下去时,我们就趴到火堆边。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所有趴着的孩子几乎同时惊呼起来:“香了!香了!”小馋嘴们的嗅觉都特别灵敏。豆香飘出来了,说明花生果熟了。一只只小手马上伸向了灰烬,用最快的速度抓起一颗花生果。花生果很烫手,必须两手交替着簸弄好几次,才敢捏住,接着剥开果壳。果壳一打开,香味更浓了。随后,呵气声、咂嘴声、咬嚼声、被滚烫的花生仁灼了舌头的抽气声,和着嘻嘻哈哈的笑骂声,便在田野的上空荡漾着,好不快活热闹。

    花生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可榨油,可作副食,可作糖果。作食副,咸甜皆宜,炊、炒、炸、煮、炖无一不适。每年花生登场时节,在花生之乡,各户的操厨者,都竞相拿花生仁做菜。炒、炸不用说,“花生竹笋”、“花生排骨”、“花生猪蹄”……都是饭桌上的常菜。就是品茶或在门口纳凉的人,面前也摆着一盘花生米或一盆生炊花生果,一边悠闲地聊天、喝茶,一边慢条斯理地吃花生。至于花生米作下酒菜,更是随处可见。村人称这种喝酒法为“瘦田泼灰”。又有俗语说:“地豆酒,好朋友!”可见村人对花生的喜好。

    花生仁能制用多种精美的小吃。在我家乡,最有名的是“豆沙”。初出炊笼的“豆沙”,洁白如玉,咬一口,满嘴生香,细细咀嚼,味道愈美,直叫你不吃个痛快不作罢。那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间,其时早稻归仓,花生晒干,晚秧插完,农家该换口气了,主妇想显一显做吃的巧手了。于是,约定俗成,农历七月十五日,农家户户制作“豆沙”。这一天简直就成了“花生节”。“豆沙”的主料是米粉和花生仁。十五日的前几天,家家舂米粉,户户炒花生。舂碓声和爆豆声撒满村巷。井边和溪旁,大嫂、姑娘们汲清水、洗炊笼,到处飘荡着欢声笑语。“豆沙”的制作很讲究。米粉和水后揉捏成又薄又白的皮。炒熟的花生仁捣烂后配以精盐和其它佐料(如葱花、芝麻、肉丝等)作米果馅。“豆沙米果”的形状很俊美,有像半弯新月的,有像平底船的,有像玉兔、榴果的……个子一般都很小,只比火柴盒略大一点。一个“豆沙”,简直就是一件工艺品。

    花生之乡小吃多。上面所说之外,“咸酥花生果”和“束砂”也是很出名的。此外还有“豆方”、“南糖”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三集)

李老三生鬼仔(大结局)第十四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