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清代穿戴,平民多穿本地产棉,苎土布手缝大襟衫和压头裤。男女老少基本一个款式,有差别的是女衫裤有的用不同色布加滚领袖襟脚花边,男女小孩的斜襟衫有带无钮。冬夏衫裤也无大差异,穿多穿少而已。小康人家才能冬穿棉袄夏穿丝葛,少数富贵人家才有从苏广购来高档衣料丝绸绫罗羽缎裁剪成长袍短褂。对襟衫是内衣,女作束胸衫:肚兜男女皆用,自出生护脐防寒穿起至七八岁才弃用,有的相伴一生;成人也有穿肚兜者,缝有袋可装钱物。今老年人已无用肚兜者,唯农村出生婴儿仍有肚兜。妇孺平日不穿裙,出嫁或参加婚丧喜庆方作礼服穿用。
辛亥革命后,西洋纱和印花布大批涌入,西装、衬衣,开始有人穿用。公政人员知识界多穿中山装;学生穿学生装;大襟衫逐步被淘汰,平民多改穿对襟衫压头裤(俗称唐装);女人多穿大襟衫压头裤,唯花色品种已多样化。女学生多用蓝色大襟衫作上衣,下穿黑裙和女便鞋。大襟衫是民族服装的主要标志,男长衫、女旗袍,它们同西装、中山装都是上层社会男女流行的服装。民国服装的另一重大变化是印花布服装和羊毛织品的出现。除山区和老年人外,城镇和平原妇女穿花布衫裤已趋普遍;羊毛衫、羊毛外套、羊毛围巾和印花童装已经流行。力士鞋和茄克在二战后传入汕头,成为部分青年衣着的新潮。
新中国成立后,干部服、列宁装、军装、工装、青年装流行,各阶层人物多改穿上述服装;对襟衫逐渐减少,马褂绝迹,西装、旗袍罕见;青年妇女多改穿女式衬衣和西裤;连衣裙曾经出现;老年妇女仍穿大襟衫压头裤。“文革”时期,军装盛行,蓝绿黑白成为服装主流颜色。自50―70年代,棉布实行定量供应,服装式样和颜色比较单调。80年代改革开放后,港台、欧美各式服装涌入,新潮迭出,西装、茄克领导潮流,干部服、中山装退位,列宁装绝迹。紧身衫、蝙蝠衫、牛仔裤、喇叭裤、超短裙、丝袜和近年的低胸针织衫是城镇领导潮流的女装。男女童装,青少年校服,五彩缤纷。
鞋、帽穿戴也在不断演变中,旧俗未入学小孩,在寒冬多戴虎头帽、狮头帽、雪帽、金钱帽。清代,上层人士才有瓜皮小帽。民国时期则流行羊毛帽、鸭舌帽、毡帽;夏天有钱人戴通帽、凉帽,劳动者则戴竹笠、草帽。解放后一度流行五角星帽、干部帽、军帽,夏天则戴白布帽、麦秆帽。鞋的变化更大,解放前绝大数人都是喜庆年节才穿鞋,除劳动需穿草鞋外,大多数赤足,只有少数教师与商界政界人物方配穿鞋。解放后穿鞋的多起来了,过去晚间洗脚后穿木屐,50年代则为水陆鞋所代替,60年代改为人字拖鞋,现则为拖鞋。现穿皮鞋的很普遍,女的则穿高跟鞋,花式品种繁多。近年来又流行高底松糕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