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南澳Ⅰ号”开启汕头“海丝”申遗之门

 

  ▲中山大学制作团队到国家海洋局南澳海洋环境监测站实地考察。   ▲中山大学制作团队考察“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展示厅。

中山大学制作团队领队郑教授认为,“南澳是汕头的一个缩影”。

“南澳Ⅰ号”出水文物以瓷器最多。

  本报讯(记者 杨立轩 摄影报道) 还记得南澳县海域那艘连续2年被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打捞过程的明代古沉船“南澳Ⅰ号”吗?如今,它又“肩负”着新的重任——成为汕头申报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史迹点!近日,受广东省文物局委托的申遗申报文本制作团队抵达南澳县进行为期2天实地考察,正式拉开了汕头的“海丝”申遗序幕。

  当前,国家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作为改革开放先锋省份的广东,将在新一轮对外开放中抢占先机,参与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必由之路。由于申报海上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严格,为形成合力,国内采取联合申报方式,申报省市涉及广东、福建、江苏、浙江等地,广东省内又包括广州、汕头、湛江等城市。从今年4月起,为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工作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文广新局积极开展申遗准备工作,制作详细方案。经过多番摸查及考证,最终从市内数十个候选文物史迹点中确定以“南澳Ⅰ号”为代表,作为汕头申报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史迹点。

  本月21日,南澳县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考古专业制作团队,他们此次前来,正是为编制《汕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进行实地考察。在为期2天的行程中,中山大学制作团队先后参观了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展示厅、国家海洋局南澳海洋环境监测站,全面了解“南澳Ⅰ号”的最新情况。同时,团队还走访了南澳县海洋与渔业局、住房与城乡建设局、国土资源局等部门,收集广东省(南澳部分)海洋功能区划图、“南澳Ⅰ号”博物馆规划建设等相关的书面材料。据介绍,“南澳Ⅰ号”为明代万历年间古沉船,是中国第一艘水下发现的明代古沉船,也是继“南海Ⅰ号”之后又一艘保存较完好,满载珍贵瓷器的古代沉船,有力证明了汕头当年在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位置。这也是“南澳Ⅰ号”能成为汕头申遗文物史迹点的原因之一。

  目前,《汕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正在编制,《“南澳Ⅰ号”保护规划文本》也已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编制,预计两份文本的编制工作均可在今年底前完成。此外,“南澳Ⅰ号”正在申报广东省第一批水下文物保护区,将为汕头开启申遗之门。

  以古沉船申遗国内少见

  考古专家接受本报独家专访,认为南澳在“海丝”地位重要

  本报讯(记者 杨立轩 摄影报道) “南澳岛是汕头的一个缩影。”在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考察期间,为汕头申遗编制申报文本的中山大学制作团队领队郑君雷教授连声感叹。郑教授虽然是第一次踏足南澳县,但经过实地考察,他认为南澳岛对汕头申遗来说非常重要。

  从吉林大学博士毕业的郑教授,拥有20年考古经验,目前为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及中山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谈起此次编制《汕头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申报文本》,郑教授表示,早在“南澳Ⅰ号”被发现之时,他对这艘古沉船就已十分感兴趣,但一直没有机会接触,此次他和他的团队一起参与申报文本的编制工作,既感到荣幸又深感责任重大。

  郑教授说,南澳岛地理位置特殊,恰好位处东海和南海分界点,这一独特地理优势决定了其在古代海上贸易中十分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南澳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所扮演的角色,俨如是整个汕头的缩影。纵观近年来国内水下发现的文物,“南澳Ⅰ号”水下打捞的前期保护工作做得非常好,为汕头申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以古沉船为文物史迹点代表进行申遗的做法在国内十分少见,可借鉴的经验不多,这在他的团队看来,“既有挑战,更有意义”。

  张潇是郑教授所带的博士生,也是此次制作团队的成员之一。他表示,目前国内关于以此类沉船为代表进行申遗的指导性文件较少,可参考的例子也不多,接下来的申报文本编制工作除了会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经验外,还需针对实际情况进行更多的创新发挥,“时间紧,任务重,但以‘南澳Ⅰ号’为汕头申遗,无论对我们的团队还是对这座城市,都有非凡的实际意义。”

  ◎ 相关链接

  “南澳Ⅰ号”前世今生

  本报讯(记者 杨立轩 袁笙 实习生 李鸿 摄影报道) 从被渔民发现,到水下考古队进行打捞,自船上文物出水,再到如今被确定为汕头申报加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世界文化遗产的文物史迹点,“南澳Ⅰ号”先后经历了3次打捞,几乎每次都引起了全国媒体的高度关注。7年来,随着这艘“长眠”海底的古沉船“苏醒”,连同它背后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故事,也一一浮出水面。

  2007年,有渔民在汕头南澳岛东南方三点金海域乌屿和半潮礁之间的海底作业时,无意发现了一艘载满瓷器的古沉船。南澳县云澳边防派出所根据线报,两次抓获非法打捞水下文物嫌疑人10名,查扣文物138件,其中10件是国家三级文物。后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这批文物主要为明代瓷器,古沉船命名为“南海Ⅱ号”。

  2009年9月,国家文物局将“南海Ⅱ号”更名为“南澳Ⅰ号”。26日,“南澳Ⅰ号”水下考古抢救发掘项目正式启动。

  2010年,水下考古队对二号舱、三号舱、四号舱、五号舱内的文物进行发掘。5月9日,出水的完整或可复原文物累计达千余件,“南澳Ⅰ号”被定级为“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一号工程”。

  2011年4月,“南澳Ⅰ号”第二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启动,至11月共出水文物9500余件,其中瓷器以福建漳州窑青花为主。

  2012年5月,“南澳Ⅰ号”第三次大规模水下考古发掘工作准备就绪。6月开始打捞,至9月结束,古沉船暂时原址保存。据了解,经过3次打捞,“南澳Ⅰ号”出水文物共3万多件,其中以瓷器最多。尽管如今水下的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但“南澳Ⅰ号”所在的海域仍得到全天候雷达监测保护。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蔡英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大笑西游之第三部:偷吃人参果

大笑西游第三部:凤仙郡求雨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