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人自古重视正月十五“闹元宵”

    春节刚过,人们余兴尚浓,又迎来了正月十五元宵节。由于这是春节之后的首个节日,因此潮人自古就重视,正月“闹元宵”,所到之处,火树银花,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有关元宵节由来,一说为汉文帝戡平诸吕之乱后登基的纪念日;另一说“元宵”原为一宫女名字,元宵思亲心切,汉武帝谋臣东方朔,为遂其心愿,编导“正月十五,天火焚劫帝阙,是时君民同乐,方可避难”。因源于“元宵思亲”,故称“元宵节”。正月十五又称“上元节”。上元点灯习俗,有说源于“佛”,有说源于“道”,也有说源于古时农家“照田蚕”。道书称“上元”乃“赐福天官”神诞。

    正月十五“闹元宵”,最早见于《隋书・音乐志》。炀帝为向番邦炫耀盛世,大业六年正月十五“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后来,唐明皇下旨,将宫灯搬到端门外展览,同时命人制作高一百五十尺的“灯楼”,并亲临观赏。故皇亲国戚争相效仿,杨贵妃之姐制作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立之高山,上元点之,百里皆见”。自此全国上下制灯、赏灯蔚然成风。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宵》载:“正月十五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汉民南迁入潮,也带来了中原风俗。但见“一轮明月挂高空,万盏花灯照眼红;街上行人如潮涌,鱼灯队队赛游龙。”《荔镜记》中五娘与益春合唱:“灯如星月如镜,火树银花不夜城”。潮剧《荔镜记》生动地再现了南宋潮州府城“闹元宵”的情景。

    据清《潮州府志・社会》载:“澄海、惠来乡社,自正月十五始,至二、三月方歇。银花火树,舞榭歌台。鱼龙曼衍之观,蹋鞠秋千之技,靡不毕具。故有‘正月灯二月戏’之民间俗谚。夜尚影戏价廉工省,而人乐从,通宵聚观,至晓方散”。

    潮汕“闹元宵”,重头戏是“游春”和“灯猜”。据《潮州府志・风俗》称:“有善歌者自为侪伍,妆演古人陈迹,迎神街巷。琼笛画鼓、象板银笙,迭奏于灯月交辉之下,谓之‘游春’。文人学士,悬谜语于通衢,射中者酬以笔墨,谓之‘灯猜’”。每逢元宵,潮汕各地“游艺迎春”热闹非凡,游行队伍浩浩荡荡。游龙舞狮,旌旗歌舞,锣鼓喧天。有鳌鱼舞、蜈蚣舞、英歌舞、踩高跷等表演,还有扮《桃花过渡》、《唐僧取经》等戏剧人物的“涂戏”。南澳“彩船闹元宵”富有渔家特色。但见海面灯光闪烁,色彩斑痰挠恪⑾骸⑿坊ǖ疲似鸨朔鹩幸环槿ぁ!暗撇隆奔葱沼铹v或谜画w于灯,供人猜射,源于南宋。传说宋时有个财主,极其势利。见衣着华丽之人就巴结,而对布衣者则吹胡瞪眼。有个叫王小的人,为嘲弄其“欺贫媚富”之举,元宵特意在他家门口游灯,并在灯上题诗:“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眼睛长在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财主一见,暴跳如雷:“好小子,竟来讽刺我!”王小笑道:“老爷,诗之谜底是‘针’,莫非是‘针’对你说,不然怎知是说你!”说得他哑口无言,围观者哄笑不止。后来,每逢元宵游灯,人们纷纷效仿,相沿成俗。

    元宵节期间,潮汕四乡六里以“灯猜”为娱,开发智力,影射世间丑陋现象,讽刺社会歪风邪气,故潮俗有劝谏世人“勿给人画落灯橱”之说。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好戏

潮汕搞笑短剧:买香炉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