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走乡药郎

走乡药郎,亦称“走乡医”或“某药仙”,相传始于宋代的李次口,世代相沿传授方药,背着药囊,手摇铜铃,奔走乡间,为民治病,世俗都称他为“铃医”或“铃仙”。

    “走乡医”绝大多数是家传师授,青囊得技,但也有的以贩卖丹膏丸散,懂点医药知识,天道酬勤时长日久也积累点临床治疗用药。他们有的肩挑药囊(篓),悬挂葫芦;有的背个药箱(篮)手摇铜铃,或弹拍竹鼓;有的药郎还慢步呼喊治病用药及介绍用法及疗效,如民国时期,澄海樟东一带乡村常有“铃医”走村串寨或穿街过巷,呼喊着:“剑波丸”,专治腹痛、腹泻、食伤脾;“双剑铜青膏”,专治疽疮瘰疬,拔毒生肌,贴着就好。澄海莲阳有位“药郎”挑担药筐边走边喊:“涂藤头,板蓝根,猫毛草,井底,火甫水食,凉血解毒药效好。”叫卖声抑扬顿挫,令人动听。这对缺医少药的乡村群众生疮害病及时医治非常方便。“走乡药郎”为便于群众预约购药,居多有按时定点的奔走路线,无论寒冬腊月,炎夏酷暑,栉风沐雨,头顶烈日,戴着竹笠,脚穿草鞋,跑遍山寨渔村,百姓听到铃鼓叮口冬,欣然迎出,招呼门口,掀开药囊,逐一介绍,对疾选药,任人选购备为家用,深受民众的欢迎。

    潮汕清代深受赞誉的“走乡药郎”甚多,如康熙五十九年(1720),澄海(今汕头市)浦大井乡人林含铃(又名林俊荣),肩挑药囊,手摇铜铃,卖草药根及丹膏丸散,以济世救人,微薄得利,俭朴度生,终日奔波四方,从古澄海的浦走乡于饶平县隆眼城都一带乡村(今澄海隆都镇至莲华镇全境),风餐露宿艰难刻苦,但仍加工炮制,穷研药理,深究药物疗效,民间传说,林含铃时刻都想着何时能有一席之地以终止飘泊不定的“云游”生涯,有一深夜,忽然梦见有一老翁对他说:“当你肩挑药囊至此绳断囊掉之时,就是你艰苦创业所在之地”。事有凑巧,一日,他肩挑药囊至隆都鹊巷村卢厝,绳断囊掉,药物抛地,于是,他四处借凑银钱,在卢厝置地定居开创“长安堂”药材铺,按家传秘方精心加工炮制的“食积伤脾散”、“眼药散”,疗效甚佳,遐迩闻名,畅销不衰。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放屁日本仔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