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潮汕“揪寮”

  “揪寮”,一种设于野外专为拉固麻纱的作坊,因在一间简陋茅棚中操作故称为“寮”。相传清代各地都有。抗日战争时期“揪寮”又在潮汕兴起,原因是:1939年汕头沦陷后,沿海口岸遭封锁,内陆公路被破坏,货物流通主要靠肩挑,织布厂因缺乏原料而停产,市场上机织布随告断货。但人们不能不穿衣服,于是,被迫回到了手织的年代。当时除利用废棉纺纱织些“粗棉布”外,还恢复过去使用苎麻织造“苎布”。当时能用的原料只有剑麻。剑麻又称“菠萝麻”, 9摇苎麻织成布后须到沙滩上摊开喷水、晒干、再喷水反复多次用土办法漂白成为“白苎布”。剑麻织成布为“淡黄色”俗叫“U兜布”。这两种夏布剪裁制成衣服男妇老幼皆宜,既耐穿又凉爽,一时成为人们不得已的“时尚”。
  两种夏布均以麻为原料,它从麻到布的制作过程是:一,破丝成。先把麻的纤维――麻皮浸入水中“软化”,捞起后用手破成丝,丝破得越均匀越精细越好,然后连接起来拧成线,这种线俗称为“”(注《汉语大字典》该字为古汉字的“”字。潮汕《雅俗通十五音》为“鸟”部“贞”第三声,即麻丝);二,分经纬线。麻糸志连接放于“筐”中,然后用手摇纺纱车逐条从头至尾扎紧。扎后分为“纬线”和“经线”。纬线用一节约14厘米长的小竹管(一般用毛笔管)作“轴”,用手把斜绕为两头尖、中间圆的“纬仔”(俗称“仔”)以供穿梭之用。经线则先绕为“经卷”,“经卷”是绕在一节长约8厘米、直径4厘米的“竹管”上。操作时,左手母指伸入竹管内,食指夹住竹管在外调节的进退,右手持将其斜绕为“经卷”。绕至直径(含管)约8厘米左右把“竹管”退出便成“经线”;三,上“揪机”。把经线于天气晴朗时送到“揪寮”上机拉固。“揪 机”由“浆槽”、“线排”、“回轮”三部分构成,浆槽是个长方形、面向上、中间凹,两头封,前后两旁钻上相对均衡进出麻糸志小孔的无盖木盒。槽中凹处是盛“浆糊”的地方,把“经”穿过浆槽让其沾上浆糊后,每隔数米远便竖立一支“T”字型线排,横排用竹片削平并钻上与浆槽相同的小孔供通过,末端每条线位装个“小回转轮”。当操作人员在寮里从槽把送出后,经过来回的日晒、风吹,所有沾过浆湖的已干燥,增强了结实度和耐拉力。操作过程若中途线断,就必须停“机”接线。经过“揪”这道工序后,经线卷入织布机的“羊头”,再穿过“吊栈”和“布梳”便可开机织布了。
  抗战结束后,随着纺织工业的恢复和发展,“揪寮”便逐步减少。而少数留存的主要是用苎麻、黄麻织成蚊帐布。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栅薄”
  • 下一篇:搬山:渔家拉大网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贺中秋全新潮汕小品:分家(第一集)

    潮汕故事剧:K脯鸭(第三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