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薄壳、薄壳米与咸薄壳




    薄壳的学名叫(虫间)。因其肉体丰厚而壳薄,故称薄壳。海(虫间)的外壳为楔形,两壳对称,成熟时长约3厘米。雌(虫间)的肉为红色,每年八九月产卵繁殖;雄(虫间)的肉为白色。常多粒相连而成串,过着群聚生活。(虫间)苗散布于浅海滩涂的泥沙中,每年农历三四月就得从浅海滩涂中把(虫间)苗洗捞上来,然后移放于深水(虫间)场养殖。养殖薄壳为潮汕首创。(虫间)场水深约三四米至六七米,潮涨潮落,(虫间)在滩涂中不露出水面。(虫间)场水深不能筑堤篱,只能插上长竹竿作为场界。当年的8至10月,是海(虫间)的盛产期。此时的海(虫间),粒大而肥美。潮汕沿海外湾或岛屿滩涂盛产薄壳,主产区为饶平的G洲、黄冈大澳、所城大港,南澳的后江,汕头濠江的广澳等。
    采(虫间)时,每条(虫间)船两翼各系一个竹制扁圆形的大(虫间)蕊,每个(虫间)蕊配备2个人,一人冒着寒冷晨风裸体潜入海底手持网袋捞海(虫间),二人把网袋内的海(虫间)提上来,倒入蕊里。然后,手脚配合把泥沙踢净。潜海采(虫间)者是很辛苦的,须有特技,全身匍伏在深水中的滩涂(虫间场)上,一边用足尖倒退行,一边手握(虫间)刀刈(虫间)入网袋。潜水一个深呼吸至多数分钟,在这数分钟内要刈百几十斤海(虫间),真是不容易。潜在水里,全身还要被(虫间)嘴或钉螺刺破皮肉。
    薄壳体小肉也小,但肉味鲜美,营养半富。薄壳主要供应城乡人们日常佐膳炒食(加少许金不换同炒),或以鲜薄壳作配料煮@条汤、面条汤吃;还有部分专供打“薄壳米”或配盐腌制成咸薄壳。
    薄壳米又叫(虫间)米,鲜(虫间)加工后即成。味道鲜美,是澄海盐灶的土特产。据说,薄壳米加工技术是由饶平县G洲镇传入,现已成为盐灶的一项主要副业。
    加工(虫间)米时要有二至三人,一是能掌握火候的司炉工,一至两人是握竹筅的锅上的操作工。从鲜(虫间)下锅到脱壳、收肉都要有一定技术。
    加工(虫间)米在每年农历六月至九月,旺季时全乡加工灶达100多个,每个从福建漳浦、云霄和广东饶平的东界、G洲等地或用船运,或用车运买人近十万斤鲜(虫间)进行加工。当夜即运往汕头、潮州揭阳、澄海等地销售,近年还有远销深圳、香港等地。
    用新鲜薄壳加盐腌制便成为咸薄壳。咸薄壳是一种别有风味的海产杂咸。咸薄壳的腌制方法是:将新鲜薄壳(带“镇”,即保持原来生长的根络)洗净后用粗盐掺匀,装进陶瓷器皿,放在阴凉干燥处。几天后,咸味即渗透其肉。食用时,捞出洗净,加金不换、鱼露,稍加浸泡便可食用。新鲜薄壳摘镇、洗净后,放进鱼露加金不换、蒜头末,浸泡至第二天,也可食用。咸薄壳淡咸适度,鲜嫩可口,生津开胃,是佐餐尤其是吃早粥的好小菜。潮汕咸薄壳不仅在本地受欢迎,还远销港澳及东南亚等地。
    咸薄壳雅称为“凤眼鲑”。凤眼鲑之得名,相传有这样的故事:明朝正德皇帝游江南,有一天,他来到潮州滨海的一个小渔村,饿得头晕目眩,走进一户老寡妇家。老妇人见来人可怜,就舀了锅底吃剩的一碗大麦粥,又在瓮里捡了一盘咸薄壳,给他充饥。俗话说:滴水落肚人精神。正德皇帝咀嚼麦粥,掰开一粒粒咸薄壳,“啧啧”尝味,拍着大腿叫道:“好菜式!好菜式!”皇帝指着碗里的大麦粥,问老妇人:“这颗颗如珍珠的,是什么东西啊”老妇人眼皮一皱,嬉戏说:“叫‘珍珠粥’。”皇帝指着盘上的咸薄壳,问老妇人:“这只只形如凤眼、甜如鲑鱼的,是什么东西啊?”老妇人又笑着说:“叫‘凤眼鲑。”
    正德皇帝回到京城宫廷,生了一场小病。他嘴涩喉干,吃山珍海味无味,嗅龙肝凤髓嫌腥。他忽然想起在潮州老妇人家吃的东西,垂涎了,就下令头手御厨,钦定做“珍珠粥”、“风眼鲑”二味。御厨3日3夜掀破菜谱,就是不见此“钦定二味”。还算他机灵,急忙求问跟随皇帝下江南的一个武士,只得知“珍珠粥”是用大麦煮的,却不知“凤眼鲑”是何名菜。
    头手御厨冒死献上一碗大麦粥,正德皇帝咕噜噜吃完,龙颜大悦,说:“不错,就是这个珍珠粥。”突然又问头手御厨:“凤眼鲑呢?”头手御厨慌了,额头汗珠嗒嗒滴。须知囫囵吞大麦粒,最易积食,无咸薄壳相配助消化,正德皇帝拉肚了。他一怒,下令把头手御厨斩首示众。
    正德皇帝即派一个钦差大臣,日夜赶路来到潮州,召那老妇人上京办菜。老妇人带了一罐咸薄壳,跟着钦差大臣赶到京城面君。她献上一盘咸薄壳,皇帝一粒粒掰开,津津有味地吃着,连声赞道:“潮州凤眼鲑,确是上等菜式!”过了一会,他又问老妇人:“好是好,不过这味道,怎比不上那天在你家吃的?”老妇人哈哈大笑道:“万岁爷啊,俺潮州有两句俗话,道是:肚困番薯胶胶,肚饱龟肉柴柴。”
    有关咸薄壳,潮汕地区还流传着尚书爷和咸薄壳的故事。潮州是山明水秀之地,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特产丰富,人杰地灵。可惜远离朝廷有近万里之遥,往京城赴考往返没有一年也须半载,来回船缠路费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三年一科的考期怎禁得这般折腾?不少务实的潮州人也就冷了这份心。但到了明朝嘉靖以后,蓄势待发的潮州青年学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单考出了个状元林大钦,进士也考出了一大串,雁塔题名的就有二三十位。据说,因为潮州籍的进士举人和已经考中而为官者云集京城,形成了“御街说白话”的风气。就是说,你到了天子脚下,不会说官活没关系,说家乡的白话照样行得通!
    在京城的潮州籍的进士、举人和官员多了,自然少不了为这班人服务的生意人。潮州的生意人头脑也同样灵活,他们办些潮州的土特产,使家乡子弟少些思乡之苦,也赚点钱。因此,明朝嘉靖以后,潮州商人在京城还形成了一个无形的团体,叫潮州帮。各省的商人也不敢小觑他们。
    饶平县宣化都东界的大埕乡,有一个老实巴交的青年人,名叫黄阿蟹,在家乡时既务农,闲时也下海捕捞鱼虾,生活倒也可以凑合,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布一年家乡遭了风潮之灾,田园庐舍伞被海潮冲毁,出海的小渔船也不知被撞毁了还是漂到哪里去了。有一天他忽发奇想:我何不跟乡亲们上京跑生意?他们行,难道我黄阿蟹就不行,我还有个宗亲黄锦在京城做大官,听说官拜礼部尚书哩。上京城做生意主意定了,可是一摸口袋,却是身无分文。黄阿蟹是老实的滨海人,老实人就有不服输的牛脾气,决定了的事不轻言放弃。他到薄壳行赊了一担咸薄壳,言明卖后再还钱。薄壳行老板听说他是要挑往京城去卖,笑得直捂肚子:“阿蟹呵,勿看人家发财就目红,你看有谁挑薄壳去京城卖?”黄阿蟹说:“怎么?咸薄壳不是潮州土特产?别人去京城卖土特产都发了财,我的土特产就无人买?不愿赊给我就直说,我好去找别间铺赊。”
    薄壳老板生气了:“一担薄壳所值儿何?好,你欲担做你担,免用秤,你能担多重就担多重,卖得出卖不出我不要你的钱,一担薄壳就当做白送你!”
    “此话当真?”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过有话在先,你去了京城,能得去,无变回勿怪我:”
    “这你放心好了。岂知京城有阮尚书爷?”
    薄壳行老板听了这话又是笑饱,心想:“尚书爷日理刀机,他是吃饱撑了还是怎的,有功夫管你这个卖咸薄壳的穷乡亲?”但是他已认定黄阿蟹是已经打定主意的了,咀就不愿再与他多费口舌。
    且说黄阿蟹听了老板这句话,二话不说,转身住家中跑,回来时肩上已放着一担大竹筐。薄壳行货仓里,咸薄壳一堆一堆堆得象一座座小山峰,他蹲在薄壳堆下,先品尝,尝至自己满意了,认为这堆薄壳肉黄,壳薄,个大,咸淡适中,形状也好看――一粒粒掰开来,都像一对对神前求卜用的可爱小信杯。这样的潮州咸薄壳连我这个天天三餐离不了的海滨人吃了都叫好,不信京都人没这个口福!老板站在一旁,只是冷笑,让他挑选个够。好个黄阿蟹,挑了满满两筐咸薄壳,往肩头一挑,上路了,挑担咸薄壳上北京。
    黄阿蟹肩挑咸薄壳,在京城窜胡同,沿街叫卖。他的叫卖声倒是引起行人和住户的注意,好奇地驻足观看,就是没儿人来买――见都没见过的东西,谁敢买敢吃?来北京已经好几天了,咸薄壳就是原封不动,一路上卖咸薄壳积剩下来的几个钱也花光了,现在已到了身无分文,连吃饭也无着落了。黄阿蟹发起愁来,原本是等到生意做顺了,买件新衣衫,再手提礼物,才体体面面去见宗亲尚书爷,现在就这样灰着脸去求见他?罢罢,谅尚书爷也不会介意。鼓起勇气,来到尚书府,先对门官作揖行礼,说道:“阮是从潮州府饶平县东界大埕乡来的,是尚书爷的宗亲,有要事求见尚书爷,敢烦通报一声。”
    那门官老爷把黄阿蟹上下打量一番,心想:看他这副模样,就跟叫化子差不多,听他的口音,却是地道的潮州人。老爷早有吩咐,只要是家乡来人,一概不许阻拦。便说,请你稍等。径自入内通报。
    这一日礼部尚书黄锦大人不用上朝议事,正闲坐书房观书,门官来报道家乡有人在外求见,黄大人便说,开中门迎他进来。
    门官不敢怠慢,赶紧照办,打开中门,恭恭敬敬把黄阿蟹请了进来。尚书黄锦大人也放下手中的书,来到客厅。黄阿蟹见了尚书大人,便卟通一声跪下,黄锦慌忙离座将他扶起,说:“乡里乡亲的,何用行此大礼,快快起来,坐着说话,拉拉家常,老夫正要向你打听咱家乡近况呢。”
    黄阿蟹一听这话,心头暖了许多,心想尚书爷果真如乡亲们所说的那样平和可亲,一点也没有架子。未见面时心中还有好些局促不安,现在完全消失,坐了下来。黄锦尚书先是问了许多家乡情况,黄阿蟹一一回答,接着就介绍自己,说打自小时候起,就听爷爷讲尚书爷少时如何聪明好学。小的虽不识字,但却会背许多尚书爷小时做过的对子,真是好些趣味……黄锦拈拈须,他喜欢黄阿蟹这样朴直无华的农民乡亲,微笑着听他念自己童稚时代习作,仿佛又年轻了许多,仿佛回到了阔别了的故乡。等黄阿蟹把联对念完了,黄锦才开口:“阿蟹宗亲,这次到京城何事?”黄阿蟹把事情经过一五一十告诉了黄锦。然后说:“现在弄得身无分文,无法回乡。今日来见尚书爷,是想求尚书爷资助我些路费盘缠好回乡里。”
    听了阿蟹诉说,黄锦心中甚是同情他的遭遇。刚要开口叫帐房先生出来,让他取几两银子资助乡亲做盘缠,话未出口,又有了好主意。其实,他不单同情,还有几分不平。心想,咸薄壳就是好东西嘛,佐早膳最开胃,虽说京城里的人少吃白米稀饭,咸薄壳销量可能少些,但也不至于满京城叫卖无人理睬嘛。其实是他们不识货。于是改口说:“好呀,阿蟹宗亲,我说你颇有眼光。薄壳是俺家乡有名的特产,家家户户离不了,我少时在家乡,没有咸薄壳还咽不下饭呢。来到北京就是稀罕物。经商之道,在于互通有无,在于以奇取胜,你这次运咸薄壳进京贩卖,贺喜你,一定大发其财。我建议你,这种稀罕物不可论斤卖,要论粒算钱。明白么?好,送客!”
    隔日,礼部尚书黄锦大人就病了,无法上朝议事。而且一病就是好几天。黄锦是德高望重的朝廷重臣,他生病不上朝可不是小事,前来探望者络绎不绝。有一班趋炎附势的达官贵人,心想现在正是巴结尚书大人的时候,就七弯八曲四出打听,都问黄大人为何玉体欠安,需荐什么医,要用什么药,是八两重的高山野人参,还是生长千年的大灵芝?尽管说,保证设法弄到。打听的结果说黄大人其实“没事”。
    “黄大人没病,可就是胃口老不开,看见鱼呀肉呀之类的东西就想吐。”众人纷纷议论说,“他只‘想食’一种叫做咸薄壳的小食,就是没有办法得到,故弄得精神萎靡不振。”那些人以为为黄大人效力的机会来到了,就满北京城打听,何处有这种东西卖,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打听到了黄阿蟹的住处。正发愁如们筹措到回家乡路费的黄阿蟹,突然时来运转,原本无人问津的咸排壳转眼间就成了抢手货,前来光顾的都是衣着尤鲜的有身份打地位的人家,他们所买无多,或半斤,或三二两,而后丢下银子就走。黄阿蟹起初还按原来预定的价钱卖,忽记起尚书爷的吩咐:不可以斤论价,要以粒算钱,我何不试一试。隔日,他真的奇货可居了。但是,那些来光顾的好像不在乎这些,照样丢下了钱就走。黄阿蟹的一小半筐咸薄壳发了一笔不大不小的财,心头那个高兴呀得意呀就别说了。可是又觉得纳闷,这些人怎么原先连看都不屑看咸薄壳一眼,怎么转眼间就变得那么金贵?这里头有什么奥妙?想了一夜,把大腿一拍,大声对自己说:我明白了!他换了一身光鲜衣衫来见尚书爷。
    尚书大人的病已经好了,刚刚罢朝归来。黄阿蟹一进来就磕头下跪:“尚书爷,难为你一片苦心,小的错怪了你!”
    黄锦正在用膳,饭桌上摆的正是黄阿蟹卖出去的咸薄壳,老人家正有滋有味地吃着呢。他放下碗筷,将黄阿蟹扶起,微笑着说,“不是我的功劳,咸薄壳本身就是―种味道绝佳的腌品嘛,你让京都人增长了见识,不用过多久,他们就真的会把这种食物当珍品,还有我,也应该谢谢你,你让我解了思乡之馋啊!”
    黄大人果然有见地,过了不久,北京人开始喜欢吃咸薄壳了。文人们还给它取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凤眼鲑。黄阿蟹呢,自然是欢欢喜喜回到家乡大埕把在京城卖咸薄壳的经过告诉了乡亲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 上一篇:潮阳村寨的格局
  • 下一篇:薄壳美食节
    •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语电视剧:选!选!选

    潮汕搞笑短剧:塑像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