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时,广东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举行第二场记者会,邀请汕头、佛山、梅州、阳江四市市长出席,围绕各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汕头市长郑人豪成为众多记者争相提问的对象。面对记者的热切关注和接二连三的提问,郑人豪谈华侨试验区建设,谈贯彻落实振兴粤东西北发展“三大抓手”,谈支持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建设,把汕头加快振兴发展的良好态势展示在海内外媒体面前。
以华侨试验区
为“第四抓手”推动振兴发展
中国新闻社记者:广东省委、省政府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的战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去年粤东西北一些经济指标已经超过了珠三角地区。请问郑人豪市长,汕头现在正在推进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广澳深水港、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等建设,汕头接下来将如何利用这些项目带动加快发展?
郑人豪:国务院决定在汕头设立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门户,这是在省委、省政府,特别是胡春华书记和朱小丹省长高度重视和亲自支持推动下,汕头经济特区又再拿下的一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平台。创设这个平台,国家希望汕头经济特区抓住新一轮的发展战略机遇,推动汕头加快发展,以此带动和引领粤东地区的发展,同时也希望我们充分发挥汕头经济特区因侨而立、因侨而设的庞大华侨华人优势,为国家在新一轮改革开放,推动与国际经济贸易深度融合积累经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对汕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当前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的三大抓手,进一步延续汕头当前形成的这种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城市扩容提质、产业转型升级的良好发展机遇,以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设立为第四个抓手,全面推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发展、加快发展。
对于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我们主要围绕下面几件事来推动开发建设:一是定好位、做好规划。结合国家、全省的发展战略,为国家新时期建设创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高层次地参加国际贸易、国际竞争的战略,也要结合汕头实际,把总体规划编制好;二是在政策创新、先行先试方面突出“侨”的特色,要比经济特区更“特”。要不断推动自贸区一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在试验区落地,同时也要创新华侨身份管理等一些便利于人文交流来往的举措,以此凝聚侨心、聚集侨力;三是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以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来倒逼和引领经济特区在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商事登记制度等方面大胆创新,跟国际接轨;四是以招商引资、引才、引技、引智来推动带有华侨特色的产业项目的落地和建设。汕头今年正在规划建设中国华人华侨产业交易博览会永久场馆,希望在这里打造一个全时空、一体化的线上线下的海内外华人华侨共同发展高地。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争取2017年招生
中国新闻社记者: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的建设情况大家都很关注,请问现在筹建进展如何?
郑人豪: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全球著名的理工大学——以色列理工学院决定在汕头设立一座独立法人的大学,即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目前,学院校区建设的筹备申请已经进入教育部审批阶段。今年底将基本完成学院北校区主体工程建设,争取2017年首次招生,2018年全面完成南校区建设。我们还在谋划配套创办一个创新产业城,将汕头工业与以色列的创新科技直接对接,共同研究开发新技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产业加快发展。
华侨试验区已梳理7领域
近60条创新举措
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汕头刚刚设立的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也是提出要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请问今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在体制机制上如何破题,吸引更多的华侨华人资源?
郑人豪: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设立后怎么把它建设好,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心支持下,我们目前正在委托中国国际经济合作交流中心编制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总体规划,同时也为我们梳理了具有比特区更特和具有华侨特色的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措施,总体规划编制可望在3月底前报省政府,再报国务院审批。梳理出来的政策举措,包括跨境金融服务、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准入、文化教育医疗交流合作、土地海域管理使用、财税民政创新、华侨人员往来便利化等7个领域近60条政策,目前正与中央各部委进行密切的对接和磋商,使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可以广泛地吸纳海内外华侨华人资源来共同创业发展,共同为海上丝绸之路在更高层次融入国际竞争做一些卓有成效的事情。
要通过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倒逼和引领现代政务服务体制机制创新,打造更高效率、更便利、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现代政务服务体系和服务规则。我们会推动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设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责任清单,并结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秉承本届政府三年以来一直推行的建设阳光、法治、服务政府的做法,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建设作为一个重大抓手,结合特区立法权来推动现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创造更加便利高效的营商创业环境。虽然我们当前的任务很重,但是有省委、省政府的支持,有中央各部门的支持,我们很有信心能扎实办好。
潮汕地区食品药品
安全靠得住
澳门商报记者: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了食品药品的民生问题,这也是各级领导面对的头等大事。请问汕头市政府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和打击造假方面有何措施?
郑人豪:这个问题关系着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也是各地党委政府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应该说包括汕头在内的粤东地区,当前的食品药品安全还是比较有保障的。汕头民营经济非常发达,中小民营企业众多,是国家专利示范城市、商标重点示范城市,拥有一批国家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每年新登记的和现有的专利量都在全省排名前列。这充分说明汕头的中小民营企业家对产品的质量、商标、专利非常重视,也说明了我们的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有保障、靠得住。同时,汕头也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礼品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内衣和家居服装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印刷包装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潮汕特色食品生产基地,欢迎你到汕头走走看看,加深了解,增进交流。
“三大抓手”
推进汕头扩容提质
香港文汇报记者:上个月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在香港进行了招商,取得很好成效,刚才您也介绍试验区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之中,接下来汕头在城市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将如何推进,以此优化环境、促进城市扩容提质?
郑人豪:我们敢于向国家申报设立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的重要支撑和前提来自海内外人数众多的潮籍乡亲。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大量的潮汕人往外走,有“当地一个汕头,海外一个汕头,国内一个汕头”之说。如果说改革开放30多年深圳是“引进来”的典范,那么汕头就是“走出去”的典范。我们敢于提出设立中国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还得益于省委、省政府这些年来推动“三大抓手”,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容提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来,汕头交通严重滞后,我们开展了交通基础设施大会战,取得良好成效——
潮汕国际机场建成使用并正式成为国际机场,目前有39条航线;广澳深水港拥有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我们在建设两个10万吨级的集装箱码头,去年港口货物吞吐量是561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30万标箱,在全省属于第三大集装箱港口,而且每年都以接近两位数的增速在增长。
我们已开工建设了四条高速公路,今年还要再开工建设潮汕环线高速公路,三年内五条高速公路建成互联互通。厦深铁路进汕头联络线去年10月开工建设,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项目去年12月启动。再过两年,从汕头中心城区就可以坐高铁,直接始发往厦门、上海方向和往深圳、香港、广州方向,甚至可以经梅州往江西和北京方向。
经过6年建设,广东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总投资20亿的南澳大桥建成通车,已成为一道壮观亮丽的风景线,为南澳岛打造成为国家高端旅游休闲岛创造了条件。今年初,汕头海湾隧道开工建设,总投资约60亿,总长6.8公里,双向6车道。
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的大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再造粤东地区和汕头发展新的载体和空间。汕头通过填海造陆,东海岸新城20多平方公里的填海陆地已经形成,路桥、涵管正在建设,今年底滨海大道和两座大桥将全部建成通车,届时汕头将由一个内海湾城市变成一个真正的内海湾和滨海城市,这将为粤东腾飞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厦深铁路进汕头联络线
最快两年内建成通车
深圳商报记者:请郑市长介绍一下厦深铁路汕头联络线的建设情况,何时能开通?据我所知,深圳潮汕商会在深圳的规模是比较大的。随着交通的便利,深圳跟汕头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不是会更频繁,会有哪些计划?
郑人豪:厦深铁路进汕头联络线是广大潮汕老百姓热切期盼的一件大事,不仅关系粤东发展,也关系粤东地区跟珠三角和港澳地区的密切联系和产业互补合作。去年3月,香港特首梁振英听说厦深高铁开通后专程到汕头考察。当他听说厦深高铁进汕头联络线将很快开工,并将于两年半后通车时,高兴地表示希望届时开通从香港到汕头的高铁直通车。在省委、省政府的直接关心和推动下,去年10月厦深铁路进汕头联络线已经正式动工,现在汕头境内全程无障碍施工,潮州境内也已经开始征地拆迁,整个推动非常顺利,最快可望在两年内建成通车。厦深高铁进汕头联络线建成以后,粤东地区将有更多的始发终到的高铁线路,届时将在粤东、汕头打造一个高铁口岸,使它能够便利地通达香港、深圳。很多潮汕人在深圳和珠三角地区经商办企业,他们跟潮汕地区的联系非常密切。这条高速铁路的建成将极大拉近汕头与港深两地的时空距离,进一步促进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和粤东地区快速发展,又能更好地服务于港澳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我们非常期待未来的发展。
本报记者 张琳楠、李敏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