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外来媳妇邓启梅诠释当代“孝媳贤妻”

端着一个破旧的瓷碗,邓启梅小心翼翼地舀起米粥,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喂到丈夫林如城的嘴里。然而,即使再小心,患重病的林如城还是不时要呛出来。邓启梅只是反复拿着毛巾轻轻帮丈夫擦嘴,又重新喂了一口……

  如果说喂饭是很费劲的事情,那么与邓启梅每天要做的事情相比,恐怕是最简单的了。对于她来说,25年如一日,起早摸黑、披星戴月、辛勤耕作。一个家庭妇女,做了本来是男人所干的工作,还争取打短工挣钱,为的只是多干一点,才能多挣一点维持生计,为丈夫治病。

  邓启梅,潮阳区金灶镇东坑村一个平凡家庭的农家外地媳妇。25年来,她用瘦弱的双肩挑起家里的重担,服侍患有严重全身瘫痪的丈夫和年迈的婆婆,一如既往、无微不至、从不厌弃、无怨无悔。“我不敢走啊。走了,婆婆和丈夫怎么办啊!”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想法,善良的邓启梅在婚后不久遭遇丈夫突患重病的情况下,毅然选择留下来。这一晃,邓启梅现今已经53岁了,依旧孤身守着婆婆和丈夫,膝下没有儿女,只是默默用真爱和坚持守护着自己的亲人。

  30年前,年仅23岁的邓启梅从广西省扶绥县老家嫁到千里之外的金灶镇山区,与当地26岁的村民林如城携手过着清贫的生活。当年,林如城身体很壮实,是村里一名老实能干的泥工。邓启梅则在家里料理家务,一家人和和美美、其乐融融。不料,两年多后,林如城经医生诊断为脑血管收缩。由于当时家庭经济困难,无钱住院治疗,造成林如城全身瘫痪,不但丧失劳动能力,而且病情加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厄运,邓启梅还是毅然独自挑起了家庭的重担。

  作为一个外乡人,邓启梅语言不通,就慢慢和婆婆学,多和邻里聊;山区条件苦,家庭条件不好,邓启梅就在村里找机会多挣钱。每天起早贪黑,插秧收割,上山种菜、施肥、喷药,完全融入当地的农妇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获悉村里有“果子厂”,她就利用加夜班,打点散工。每日三餐,她都必须把丈夫喂饱后,才出门做工,自己以及丈夫换洗的衣服,都是夜间才有时间清洗。这样一天下来,邓启梅常常要忙到深夜两、三点才能躺下休息。即使这样,当记者踏进邓启梅简陋的农家时,看到的是屋子收拾得十分干净。为了更好照顾生活无法自理的丈夫,邓启梅专门用两块木板,在地上打地铺,让丈夫在床上睡觉:夏天,为他扇凉赶蚊,冬天为他添衣加被。

  “如果不是有了这么一个贤惠的好媳妇,我这个老太婆恐怕真的要饿死了。”邓启梅82岁的婆婆对于这么一个外来媳妇,又疼爱又痛惜。年迈的老人只能紧紧握住邓启梅的手,相依为命。正是因为家里的情况,怕父母担心,邓启梅25年来没敢和娘家人联系过,自家的父母一点也不知道她现今的生活状况。“她真是个了不起的女人,服侍瘫痪的丈夫20多年,是个有情有义的好女人!”邓启梅照顾丈夫的事迹在当地家喻户晓。村里人纷纷竖起大拇指,“这就是孝妇,是贤妻!方圆十里难找!”村委会及上级政府长期以来对这户家庭密切关注,经常给予关心照顾,并把邓启梅一家列入低保户对象。

  执子之手,白头偕老。丈夫患病后,好多人都劝邓启梅离开丈夫,重新生活。丈夫也不止一次的让邓启梅离开,可她一直陪伴丈夫。邓启梅说,她明白丈夫的苦心。但是作为人妻,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他是我的丈夫,照顾他是我的责任。我如果在他最难的时候离开他,我一辈子都会良心不安。”坚强、孝顺、默默奉献,邓启梅为这些美德做了生动的诠释。她的平实和坚持,将会感染更多的人在平平淡淡中体会真、弘扬善、享受美。     本报记者 李岱娜  

  如果您也有感人故事与我们分享,请致电汕头日报新闻采访部报料热线:15815092345,或登陆大华网“讲述身边的感人故事”专题网页,通过网上留言,为我们提供采访线索。

微信扫一扫关注华龙潮汕网,微信帐号:hlcsw_cc

来源:汕头日报   责任编辑:黄幼华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2014全球潮人春节联欢晚会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本土电影:D恋

潮汕搞笑短剧:抓壮丁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