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一桥飞架后江湾天堑变通途

 

  南澳大桥雄姿。黄汉明 摄

  2015年元旦,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广东省迄今为止第一座真正意义跨海大桥——南澳大桥建成通车试运营,南澳人民陆海相通的百年夙愿终于实现了!

  一桥飞架后江湾,天堑变通途!2100多个日日夜夜艰辛汗水,数百名建设者克服海上施工困难、地质情况复杂、濒临国际主航道等一系列施工难题,自主研发应用并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跨海桥施工关键技术,部分创新施工方法国内首次采用,并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当新年的第一缕阳光徐徐升起时,11公里长的卧波长虹“牵莱芜接山尾”,以浑厚的南海作背景,展现着流畅的“S”形身姿,屹立在南海之边。

  百年梦想——

  南澳人翘首热盼跨越天堑

  南澳岛位于闽、粤交界海面之上,长期的交通不便制约着海岛的发展。“十里莱芜海,过渡迢迢难。”——这是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南澳人民进出岛需辗转饶平、东里,艰辛过海的真实写照,它凝聚了多少海岛人民难以忘怀的过海情结。1992年,莱长渡口的开通让南澳岛民告别了昔日辗转搭船、艰辛过海的历史,同时也促进了南澳旅游业的发展。

  本世纪初起,伴随陆路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兴起,渡船通行优势消失殆尽,一海阻隔长期困扰着海岛人民生活起居。跨越天堑,成为南澳人的梦想,建设南澳大桥被推到了历史前台。

  “东方夏威夷”、“南澳Ⅰ号”、“国际候鸟天堂”……多年来,南澳立足资源特点和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型海洋经济区,形成了滨海旅游、生态养殖、风电工业和对台经贸的特色产业,获得了一张张响亮的旅游名片,全国各地游客慕名而来。但每逢节假日,进出海岛的唯一通道莱芜渡口汽车经常大摆长龙,南澳岛民

  施工困难——

  没想到一干就是6年

  期盼大桥通车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在省委、省政府关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1月,省发改委批准了南澳大桥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立项。经过3年的技术论证,工程列入省、市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15.82亿元的工程终于在2009年1月20日打下工程的第一桩。

  施工困难——

  没想到一干就是6年

  6个处暑寒冬,数百名建设者协同奋战打通天堑阻隔。

  南澳岛是台风袭击和台风严重影响的多发区,建桥海域又处风口浪尖,海上施工难度居国内首位。据实际记录统计,每年对南澳岛造成影响的大小台风多达十数个,年平均实际可作业天数只有160天左右,比预计的年均有效作业天数270天存在巨大出入,导致各标段合同工期均不同程度延长。

  “南澳大桥工程最大的特点是外海施工,且工程所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及地质情况极其复杂多变,建设难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傅光奇是南澳大桥建设总公司的总工程师,2009年来汕参与南澳大桥建设,有近30年从事海上桥梁建设的经验。傅光奇感叹道,“刚开始预计4年就可完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6年。”

  不仅如此,大桥地层地质复杂,且有“孤石”和岩层间软土夹层,桩基础环节的施工难度达到国内水上桩基之最。在开工最初的8个月内,施工单位只打了56根钢管桩,这与最初计划每天打桩15根的进度相差甚远。为此,施工单位只能将工程停下来,重新开展地质补勘和静载动载试验,修正后只用了3个月就全部顺利完成537根桩,创造了桥梁钢管桩沉桩的奇迹。

 

  技术创新——

  海上施工一系列成果创造了新鲜经验未来机遇——

  据南澳大桥工程项目业主工程部部长田又强介绍,大桥主墩桩基施工预计投入4台钻机、7个月完成,但实际投入6台钻机、历时近20个月,比计划工期拖后1年多。

  技术创新——

  海上施工一系列成果创造了新鲜经验

  南澳大桥土建标分为四个合同段。其中,主桥和东引桥是控制工期的两大关键线路,其施工难度大、技术含量较高,集海上和高空作业于一体,质量控制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是工程施工的重点。

  南澳岛风力资源丰富,桥位又处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主桥跨径及通航净空需满足5000吨级国际主航道的通航。因此,主桥结构需要采用一种既能满足抗风和抗震刚度要求,又有较大跨越能力的桥型结构,矮塔斜拉桥结构就首次应用到了跨海大桥上。

  “南澳大桥不仅是广东省首座真正意义上的跨海斜拉桥,也是国内第一座开工建设的跨海矮塔斜拉桥,桥梁采用高性能海工耐久混凝土,设计使用寿命达100年。”中交一航局南澳大桥第三标段项目部总工程师崔然是一名“80后”,整整6年奋战在大桥建设的第一线。他告诉记者,整个大桥施工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改进,形成了外海矮塔斜拉桥施工关键技术,为后续类似工程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经验及良好借鉴。如在国内跨海矮塔斜拉桥施工中,首次应用滑动模板体系一次浇筑完成了边跨合龙段,省去了单独设立合龙跨的工序,节省了施工材料及工期。

  南澳大桥全部工序均需要在海上施工完成,与陆地没有任何联系,给施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与风险。由于强涌浪对海上起重作业的影响,前期墩身施工工效低、安全风险大,采用起重船配合有时一个月无法完成1个墩身的施工。中交二航局组织技术力量进行专项技术攻关,并召开专家评审会进行反复论证,首创国内“移动式平台辅助墩身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海上现浇墩身施工难题,改“水上施工”为“半陆地施工”,提高了施工功效,减少了施工船舶的投入。

  质量与速度并进,大桥工地处处热火朝天:2014年7月27日凌晨,南澳大桥全线胜利合龙贯通;12月13日,南澳大桥工程通过专家交工验收……

  经过70个月的攻坚克难,南澳大桥建设无重大安全事故,实现零死亡。各参建单位在建设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创新项目技术代管的建设管理模式,邀请林国雄、林荣有等国内知名桥梁专家为大桥建设的技术难题把脉出招,攻坚克难,弥补地方建设单位技术力量不足,并提炼出复杂海况与恶劣气象条件下海上施工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个别创新成果已在国外工程应用,为我国跨海大桥建设提供了新鲜经验。

  未来机遇——

  从“孤岛经济区”到“海丝前沿区”

  随着南澳大桥的建成通车,从澄海莱芜到南澳长山尾由40分钟缩短为10分钟,形成了南澳与汕头、潮州1小时以内交通圈,大大提高了南澳与内地生产要素和产品的流动时效,从过去远离中心城市的“孤岛经济区”变成“海丝前沿区”,再次成为一方热土。

  长期困扰着海岛人民生活起居的交通问题得到彻底解决,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在南澳开海鲜饭馆的黄俊德对此充满期待,他相信,自己的生意将会变好。“饭馆里的海鲜食材如果内销不完,也可以更方便地运往外地。”黄俊德说。

  游南澳大桥已成为近期我市及周边市民最热门的旅游新亮点,各旅行社纷纷设计出旅游线路,带游客乘车过桥游海岛。“南澳游的吸引力将会大幅增强。”汕国旅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澳大桥的通车,使上岛变得快速而方便,使旅途变得更为舒适,将吸引珠三角、闽西南一带的游客。

  南澳大桥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南澳的投资环境,加快推动南澳融入汕头海湾新区和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发展,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带动海洋综合开发利用。“南澳岛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资源,非常适合做休闲、养生、文化产业。”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中心研究员袁崇法认为,南澳要高起点规划,全面提升南澳海岛旅游区的档次,努力将南澳岛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商务、会展为一体的高端休闲旅游岛,成为国际旅游终极目的地。 本报记者 魏盼生

来源:   责任编辑:许少丽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爆笑短剧:铁嘴李-2010贺岁片

潮汕爆笑喜剧:缘分-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