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阮冰莹
回到家乡已有一年,黄声群一直与其他中山干部同吃同住。这天,坐在宿舍房间的电脑前,他认真地总结着这一阶段的工作。
黄声群是潮安金石人,1996年大学毕业后便在中山市农业局工作,随后在中山组建了小家庭。去年底,省对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帮扶关系进行调整,中山与潮州结成对子,准备往潮州派驻帮扶干部,当时,已是中山市农业局副局长的黄声群刚刚结束在汕尾陆丰的挂职工作不久,因为潮州人的特殊身份及在汕尾陆丰的“援外经历”,他成了组织上的首选对象。
只是,组织上的信任一度让黄声群很“为难”。原来,自2008年以来,黄声群绝大部分的时间在外挂职,“先是到中山市三角镇挂任党委委员、副镇长,紧接着又被派往汕尾帮扶”,忙碌的工作使其无暇顾及妻子和女儿,心中一直充满愧疚。
一边是组织上的信任和自己魂牵梦萦的家乡,一边是好不容易重回生活正轨的家庭,黄声群一下子陷入两难之中。
(下转08版)
(紧接01版)不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过后,黄声群最终还是带着对妻女的牵挂,跟随帮扶大部队回到家乡,并被任命为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综合帮扶部部长。“组织上选择我,是对我的信任与肯定,况且我是潮州人,理所当然应为家乡建设发展出一份力。”
回到家乡后,既是中山干部又是潮州人的特殊身份,给黄声群的工作带来了许多便利,不少人曾见到过这样的情景,前一秒黄声群还在用流利的粤语跟其他中山干部交流工作,一转眼,又用地道的家乡话跟本地人进行交谈,而熟悉的环境、亲切的乡音也使黄声群很快就融入到中山对口帮扶潮州的火热实践中。
与以往对口帮扶工作不同的是,此次中山、潮州的结对并不局限于经济领域的帮扶合作,而是将合作范畴延伸至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社会民生领域,而这一块,正好由黄声群负责协调。因为牵涉的职能部门比较多,回到潮州的日子,黄声群每天都必须处理大量事务,“有时开会开到中午十二三点”,晚上加班也成为“家常便饭”。
不过,黄声群并不满足干好份内工作,这位不管待谁都彬彬有礼、处事细心周到的中山干部还主动开拓新的领域,给两地陶瓷灯饰、家电企业“牵线搭桥”, 当“红娘”,并乐此不疲。
位于潮汕公路古板头路段的综合陶瓷灯饰厂眼下不仅被认定为第一批中山潮州产业合作示范基地,还在中山找到了不少如意的合作伙伴,这一切,正是源于黄声群在前往高铁站期间的“无意发现”。如今,综合陶瓷灯饰厂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步子正越迈越开,企业负责人每每说起这位主动上门服务、总站在企业角度去思考问题的中山干部都是赞不绝口。
事实上,包括综合陶瓷灯饰厂在内,黄声群已促成潮州17家陶瓷企业与中山8家灯饰企业合作开发、生产陶瓷灯具,也使得中山灯饰与潮州陶瓷的融合发展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被认为是实现全产业链条跨区域融合发展的成功范例。
近期,“闲不住”的黄声群,又积极利用自己在珠三角的人脉资源,为潮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并成功引进了广东碳中和能源开发有限公司到潮州投资办厂,生物质燃气蒸汽联供、年产5万吨生物柴油两个项目均已确定落户径南工业园,近期将会签约,总投资额达到3.5亿元。
尽管与家人聚少离多, “5加2、白加黑”工作成为常态,黄声群却没有怨言:“我既是中山干部,又是潮州人,做好两市的对口帮扶工作,我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