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公话超市:渐行渐远的城市“风景”

  生意冷清,城中村里的“话吧”都已转行。   ▲

  在手机尚未普及的年代,许多城中村里的“话吧”成行成市。

  “长途电话0.06元/分钟”,曾几何时,公话、话吧曾是车站、码头尤其是外来人口聚集的城中村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但近年来,随着手机的普及以及运营商不断降低通话费用,一度风光红火的公用电话、话吧目前市区已是难觅踪迹,退出了“江湖”。

  在汽车总站、轮渡码头以及外来人口租住地较为集中的龙湖村、陈厝合村走访,以前最醒目的就是临街商店置放的“公话”醒目街招,特别是在陈厝合宁和街,沿路密布的公话超市以及经营者推到路旁摆放、高近2米的巨幅广告灯光招牌最为让人过目难忘,但记者近日在这些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回访,公话超市、话吧都已经“消失”了,仅剩的一二家也都是堆满了服装、水果等杂物,经营者更改了经营项目已经昭然若揭。

  “以前车站旁的小食杂店都是置放了公话供人打电话,有的商家还摆放了好几部以满足打电话者”,在潮汕路汽车总站、广场轮渡码头走访,在车站门口等候顾客的“的士”司机老王这样告诉记者,他称,过去还常见到因为打电话者众多,后到者只得一旁候着呢。一名曾从事过公话生意的市民李女士回忆,过去“士多”店搞公话还得向电信部门申请,不然擅搞公话经营被电信执法部门查获了还要受到处罚呢。还有,原先的公话还是投币设计的,设置有投币缝专供投币后才能通话,后来的公话才普遍采用了电脑终端控制通话。李女士称,她亲戚经营的公话生意高峰时每月能赚上千元。由于固定电话的普及,以前市区不少临街商铺特别是食杂店、服装店、五金店等都把自家的电话置放在店前醒目位置,供有需求者使用,“至少赚点电话月租金无问题”。但现在记者巡城中,注意到临街商铺在门前置放电话供人拨打的现象基本“绝迹”了,“因为现在手机普及率高,谁还会来打公话呢”,一食杂店经营者笑着说道。

  被冷落的除了公用电话以外,还有风靡一时的公话超市、话吧。记者以前在龙湖村、陈厝合走访时,最为醒目的就是那一间间用玻璃或是木板挡板分隔成一个个小空间的电话间,以及用南腔北调各种家乡方言正在打电话的外来务工人员。但现在,这些场景都成了“消失的追忆”。曾在陈厝合宁和街经营话吧的刘先生透露,他是在2000年就开始做话吧生意,当时外来务工人员拥有手机的还相对较少,而且通话话费高,话吧推出的长途电话费0.3元/分钟相当受欢迎,然而,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已经有部分手机套餐的长途费降至与话吧相同的水平,促使话吧的“寿命”进入了倒计时。再后来,受运营商不断降低通话费用的市场因素和同行间竞争影响,长途电话收费低至0.06元/分钟,话吧生意越来越差,当门店租金日渐上涨甚至接近经营收入时,“忽如一夜春风来”,公话超市、话吧就纷纷关门转行了。“你瞧现在,人手一部手机,到哪联系都方便,谁还会去打公用电话。”刘先生感慨地说。

  记者调查了解到,随着手机售价大幅下降并逐步普及化,特别是通话资费的下降,曾是时代标志物之一的公话超市的熠熠星光黯然淡去,成了一道渐行渐远的城市风景…… 本报记者 林子海 林鹏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蔡英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咸蒜头卖仔(第二集)

潮语电视剧:选!选!选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