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南区历史欠账多,百事待举,工作千头万绪,要一下子完全改变这种落后面貌,很难,也不切合实际,所以我们必须沉得住气,一件一件来,一步一步走。一届班子能做成几件实事,承前启后,逐步累积,潮南就会越来越好。”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群众工作我们做得非常细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相当于给所在村引进一个让群众长期得益的工业项目。当群众明白我们是在办实事,是真正在为民谋利时,我们的工作就会得到群众的理解和广泛支持。”
——“管理好一个地方,正风气是关键。社会稳定了,风气正了,把规划做好,把短板补齐,海内外的潮南乡亲就会人心回归,资金回流,主动参与家乡的建设,潮南没有理由不发展。”
初冬凉风扑面,清新宜人。走进潮南城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建,一条条道路旧貌新颜,一个个工地热火朝天……让人感受到新型城镇快速发展的“脉动”。来到区委书记陈武南的办公室,采访就在其仅20平方、狭小朴素的办公室里开始。
“没办法,整栋大楼有40多个单位进驻办公,虽然建了新楼,但办公场地还是很紧张。我们区各套班子领导的办公用房,都严格按规定标准执行,把多出来的房间更多的安排给区直单位。”陈武南随和地招呼大伙搬来凳子,围坐在一起。
陈武南到潮南工作已经3年8个月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已融入他的心中。他既是这3年多来潮南巨大变化的见证者,也是一个策划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谈起这一切的变化,一向言短务实的陈武南打开了话匣子——
理思路:“正风气、闯新路、干实事”调动干事激情
记者:这几年,潮南区的发展变化有目共睹。这一切变化是缘于什么发展思路?
陈武南:潮南区作为一个新设区,基础差、底子薄,且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村比例占大头,城市化水平低,情况比较复杂,区委区政府做每件事情都必须实打实的。
2011年,潮南区新一届党政领导班子经科学调研,在第三届党代会上提出了 “城市提升、产业优化、民生为先、管理创新”四大发展战略。基于潮南的现状,我们认为要贯彻落实“四大战略”,首先必须“正风气、闯新路、干实事”,极大地调动全区干群的工作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热情。经过实践,我们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提出了“抓稳定、正风气、搞建设、做规划、闯新路、促发展” 十八字方针。
要把一个地方管理好,正风气是关键。社会风气要好,首先要正党风政风。因此,区委把正风气放在首要位置,把狠抓作风建设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扎实推进。在全市率先深入开展“治贪、治庸、治懒、治散”专项行动,出台区党政领导住区制度和杜绝基层干部“走读”的规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健全完善,其中2011年4月起区领导工作日全部住在机关,吃在食堂,公务接待也在机关食堂,一直坚持到现在,效果非常明显。这样做既对基层起到了约束和带动作用,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打基础:加快“一楼二院三水四站五路六校”建设
记者:潮南区作为一个新设区,这几年潮南区在夯实发展根基上下了很大功夫,着力点主要在哪里呢?
陈武南:全区232个村(社区)中,有230个是涉农村(社区)。特区扩围后,一切工作都要以特区城市的标准要求来衡量,但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的生活习惯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欠账很多,短板明显。
对此,2013年起,潮南区确定了总投资47.2亿元的60个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建设,重点加快“一楼二院三水四站五路六校”建设,区党政综合办公大楼用1年半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解决了区直单位租借分散办公,行政成本高,服务效能低,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首期投资2.56亿元的潮南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用10个月时间建成并正式招生办学;峡溪路、北六路、四号街正式建成通车,北环大道、国道324线潮南城区路段、司神公路、峡新公路和和惠公路(二期)建设工程有序推进,揭惠高速潮南段开工建设,汕湛高速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扎实开展;村村通自来水工程按计划顺利推进,亚行1亿美元长期低息贷款项目已正式实施建设,全区供水主干管扩网开始铺设,红场、雷岭等45宗供水项目同时动工建设。全力加快电网的规划、建设和改造,近期将启动建设4座变电站,确保加快发展的用电需要。
我们的工作靠实干,不摆花架子。对地方长远发展有利的、已经谋划好的事,就要坚决去做,并且一定要做成。
重创新:不走老路,着眼发展和管理前沿
记者:潮南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是在很多方面走出自己的新路子。潮南在改革创新方面有什么样的做法?
陈武南:我们结合潮南实际,创新了反哺工程、土地统征、园区建设、信访维稳等方面的管理发展新路子,并且一件一件干出成效。比如土地统征,针对土地管理粗放、效益低下的问题,探索建立了“统征统管、公开出让、利益共享”的土地管理新模式,构建“大国土”发展新格局,最大限度的保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受到了基层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近三年来共统征国有综合用地和工业用地1700多亩,公开出让国有土地12宗,出让土地金额超过14亿元。这些资金,除了给予镇村和群众利益分成外,其余都作为全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和为民兴办实事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
又如反哺工程,是潮南的“作品”。在全省成立了首个区级公益基金会,创新公益捐赠模式,对公益性基础设施项目“只捐项目不捐钱”,同时建立起一套完整、严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工作流程阳光透明,服务管理及时到位,项目建设快捷高效。这种创新的运作模式得到了各界热心人士的广泛认可,激发了广大乡亲反哺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公益基金会成立以来,累计募捐公益项目265个,金额超10亿元,涵盖了教育、卫生、文化、饮水、道路等多个民生领域;已有162个公益工程项目竣工投入使用。同时,结合实际,创新成立了极具潮南特色的发展咨询委员会,把潮南籍海内外各界各领域的精英,聘请为发展咨询委员会首批委员,借助乡贤的智慧和力量,助推家乡振兴发展,实现从“资金反哺”、“公益反哺”向“智力反哺”的转变,打造“反哺工程”升级版。
发展是第一要务。我们按照“以发展产业集群为依托,全力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思路,擦亮纺织服装区域品牌。正在建设的“中国潮南纺织创新基地”没有走传统批发市场的老路,而是与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合作共建。该项目规划建设用地400亩,首期建设400亩,城市建设方案面向全球公开征集。建设内容包括纺织服装检测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已经物流、仓储、会展、商务酒店等服务配套设施,致力打造一个集“创新平台、交易市场、总部基地、产业链条、区域物流”五位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推动传统产业提速转型。
我们还围绕把汕头纺织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成为练江流域综合整治突破口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城镇化建设重要平台,按照“集中供热、集中供水、资源循环利用、专业化统一治污”的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指导、协会主导、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模式和生态办园理念,坚持高标准规划建设,既要解决环保问题,又注重产城融合、集聚发展。目前,园区的规划面积3650亩,已征土地1498亩,投入资金近3亿元完成了“六通一平”。园区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等重大基础项目即将动工建设。
破难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顺利开工
记者: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可以是当前各地实施垃圾无害化处理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潮南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如何做好群众工作?
陈武南:潮南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已经静悄悄动工建设了。这个项目能顺利开工,其过程是非常艰辛的。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家都认为必须建垃圾焚烧发电厂,但也存在顾虑,都不同意建在自己村里。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决定全区11个镇(街)各筛选一个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地点,然后请专家来科学论证选址。选址确定后,我们分二批组织所在村群众代表到外地方一些已经运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实地参观察看,消除了群众的顾虑和误解。与此同时,我们还以办一个让群众长期得益的工业项目的思路,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破解了项目建设难题,确保了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具体措施为:一是项目征地补偿费用参照揭惠高速公路潮南段征地补偿标准,为项目动工前一次性补偿,由区财政支付到位。二是给予焚烧发电厂所在的风华村村民解决生活福利,提供经济补偿;帮助全村村民缴纳医保、城乡居民一体化养老保险等。三是帮助风华村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福利项目,包括帮助修建道路、修筑桥梁、建设校舍等基础设施项目。这个项目在村民代表大会上表决,参会的61名村民代表,全部投赞成票,一致通过了。 本报记者 林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