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青少年马路玩“鬼火” 真的在“玩命”

  

 

在马路上玩“鬼火”的青少年 (网络图片)

  本报讯 记者陈史报道:“‘鬼火’撞白鲨,双双受重伤”、“醉酒‘鬼火’又惹祸”、“‘鬼火’出车祸,一死一重伤”……近段时间来,只要你浏览汕头本地的网站、论坛、微博、微信朋友圈,会看到一宗宗触目惊心的车祸接二连三出现,这些车祸许多有一个共同的“主角”——“鬼火”。

  所谓的“鬼火”是日本雅马哈推出的一种小型踏板摩托车,因其车型小巧、年轻时尚动感、提速快、速度快、可大幅度改装等特点,符合现在年轻人审美观——“炫”而大行其道。近期,我市部分地区经常出现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在校初高中生驾驶这种“鬼火”摩托车在马路上飙车,排气管不时发出很大的轰鸣声,引路人注目。但同时也经常可以看到“鬼火”惹的车祸,这引发了人们对“鬼火”改装摩托车安全隐患的关注。

  道路成竞技场

  记者在我市部分区县采访时,国道上、大街小巷里,不时可以看到一辆辆外表颜色艳丽的小型摩托车在行驶,行驶时排气管发出“嘭嘭”的轰鸣声,速度飞快。

  “这就是‘鬼火’摩托车,近来澄海出现好多这样的摩托车,速度很快,很吓人。”澄海市民余小姐说,她平时开汽车上下班,在路上就曾经被这些突然窜出来的“鬼火”吓到。有一次她站在路边等人,一名十多岁的小女孩开着一辆“鬼火”呼啸着擦身而过,余小姐的小腿被撞得淤青一片。

  说起街头“鬼火”摩托,市民陈先生很担心。他说,经常都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开着“鬼火”在路上追逐,通畅的道路俨然成了“鬼火”的竞技场。开“鬼火”的大多数是年轻人,有些还穿着校服,所开的“鬼火”绝大多数没有悬挂车牌,故意走“蛇形”,几乎不遵守交通规则,也没有戴头盔和相关的保护设备。

  几百元就能改装

  几个月前,一段视频在网络上引起了玩“鬼火”的人疯狂膜拜。视频中,一个小青年戴着头盔,在车辆川流不息的324国道上大秀“车技”,只见他时而“翘头”(将车头拉起,在很长一段距离内单独依靠摩托车后轮推进)、时而直立站在飞驰的“鬼火”座位之上,很是“炫酷”。

  “那位曾经是澄海玩‘鬼火’的人的偶像!”曾经疯狂玩过“鬼火”的技校生小致(化名)说,“但后来听说他撞车死了,也不知道真假。”

 

  家住澄海区的小致曾经花了二千多元买了一辆二手“鬼火”,经常和一帮朋友出去飙车玩。“我的‘鬼火’有‘改缸’,提速非常快,5秒内即可提速到80公里,极速可‘爆表’,时速超过110公里,‘翘头’非常容易。”对于自己的“鬼火”,小致非常得意,“去‘炸街’时回头率百分之百,那种感觉爽到爆!”

  小致告诉记者,玩“鬼火”必须进行改装,才能玩得嗨,才能引起别人的注意。摩托车买回来后,一般都是改装发动机、排气管、避震、喇叭,加装炫目的LED灯。“我们在网上购买了‘蘑菇头’、‘大毒蛇’、‘天使眼’、‘小毒蛇’等‘鬼火’的配件,然后找摩托修理店进行改装,花几百元改装后我们就可以去‘炸街’了。当然一些会做生意的摩托修理店也会配备各种配件让我们选择。”一连串让人云里雾里的“鬼火”专有名词从小致口中窜了出来。

  玩“鬼火”的时候,父母的唠叨并不能让小致放弃这种让人肾上腺素飙升的爱好,“不久前,我的朋友出车祸了,当场撞死了一个路人,自己摔成重伤。他家里把房子卖了,赔了受害人家属70万元。那天我本来约好一起去飙,后来幸好有事没去,不然出事的也可能是我。”身边人血淋淋的教训,终于促使原本自以为“车技很好,绝对不会出事”的小致醒悟,放弃了“鬼火”。

  改装摩托车安全性堪忧

  实际上,这种小摩托车严格来说应该叫燃油助力车,经过改装的小摩托车安全性能本来就差,再加上摩托自重小,速度快,很容易发生交通事故。记者了解到,无论白天夜间,在街道上都时常看到这种车招摇过市,发动机的巨大轰鸣声几条街外都能听到。不仅如此,驾驶者基本都是十多二十岁的小青年,他们不戴头盔,无视交通规则,在大街上横冲直撞,沿街行人、行驶的车辆均不堪其扰。

  记者查阅资料了解到,这种小摩托起源于日本,然后逐步在欧美流行起来,原先是作为一种玩具车,或训练少年赛车手的特殊工具车使用,但由于这类车外形出挑,驾驶方便,近年开始慢慢风靡起来,尤其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当然,最大的安全问题就是,当车辆高速行驶转弯时,由于车身的稳定性差,容易引起侧翻事故。

  记者手记:

  一个个因“鬼火”而受伤的、致残的,甚至是逝去的生命,似乎并没有引起太多重视,商家仍在卖,孩子们仍在买,街头依然飞驰着“不要命”的“鬼火”,这着实让人担心。

  虽然教育部门早就制定了各种各样的《家校学生安全公约》,其中约定未满16周岁不得骑电动车、摩托车上下学,更别提非法改装的摩托车了。可显然,这一公约并没有拦截下孩子们追求刺激的心,那些骑非法改装摩托车的未成年人,闯红灯、随意变更车道、横穿道路、突然调头或猛拐、违规载人、不戴安全头盔……这些似乎都成了家常便饭。或许,教育、交警等职能部门该考虑的,除了制定政策,还应该想想从根本上拯救这些没有安全意识的孩子们,而家长更应该起到真正“监护”的作用,不要觉得孩子还小,允许犯错,可能一次失误,就会成为全家人终生的悔恨。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出重拳治治这些“不要命”的摩托车,是时候了。

来源:汕头特区晚报   责任编辑:许少丽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情感喜剧:野蛮婆婆俏媳妇(第四集)

潮语励志剧:情暖万人乐(第二集)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