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潮南区雷岭镇鹅地村,面前司神公路一侧石篱已经修建得整整齐齐。清澈的山涧河水静静流淌,河堤上,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着鹅地村民俗文化长廊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在市财政局等单位的帮扶下,鹅地村的面貌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鹅地村的变化是我市新一轮扶贫“双到”工作48个重点帮扶村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截至2014年上半年,我市扶贫“双到”工作已筹措帮扶资金1.78亿元,平均每村372万元。落实省级补助引导资金3825万元;落实2013、2014年市级扶贫“双到”专项资金每年每村20万元,全市落实下达1920万元,区县财政按1:1的比例配套,安排1920万元;落实了一批重点帮扶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落实了一大批热心企业和社会贤达对重点帮扶村定向捐款大批帮扶资金。
在帮扶中,帮扶单位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实施“一村一策”。既解决贫困村当前的村容容貌落后等情况,也帮助贫困村做好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优先扶持重点帮扶村安全饮水工程、村道建设、卫生环境整治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基本民生保障力度,全力推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落实贫困户新农保、新农合、低保和五保等民生政策;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条件且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同时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政策,落实“底线民生”。与此同时,实施智力扶贫和转移就业,加大力度改善贫困村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保证贫困村适龄儿童按时入学;资助部分贫困户子女高等教育阶段学费,落实农户子女免费就读中等职业学校和贫困家庭子女生活费补助;组织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贫困户的工资性收入。
集中扶持重点帮扶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帮助村集体、贫困户建立稳定增收的渠道,是为贫困村、贫困户解决可持续发展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红场镇苏林村在农业局、市农科所、中国人保财险汕头分公司等单位的帮扶下,建设茶园示范区150亩,同时,为贫困户提供茶苗、技术帮扶及给予一定的种茶直补等帮扶措施,进一步调动贫困户种管茶叶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苏林茶叶的规范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同时,投入约50万元建设年加工能力1500公斤茶叶加工厂,加工生产无公害有机茶叶。“以前制茶工艺落后,茶叶卖不了多少钱,现在有了加工厂,茶叶好卖了,价格也跟着涨。” 苏林村不少茶农从建立茶叶加工厂中尝到了甜头。
本报记者 陈洪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