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国归侨,全国人大华侨委原副主任、致公党中央原副主席王宋大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难抑欣喜之情,“我和其他所有海内外潮籍乡亲一样,坚信汕头只要紧紧抓住华侨试验区这一特大机遇,一定能再一次扬帆起航,潮汕的春天要到来了。”
汕头利用华侨资源走在全国前列
“在外的潮人对潮汕的一草一木、大事小事都很关注。将华侨试验区放在汕头,作为游子的我感到兴奋无比。”在外多年,王宋大对家乡发展一直很关心,多次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他高度评价改革开放30年来,汕头在利用华侨资源上取得的成效。“因侨而立的汕头经济特区,充分利用华侨资源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四个经济特区中,开创了三来一补等创新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利用华侨资源上走在全国的前列。”
汕头特区因侨而立,如今又因侨再次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挖掘、利用好华侨资源?王宋大坦言,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家赋予经济特区的许多优惠政策各地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经济特区之“特”已不明显,国内很多地方也在充分挖掘各自的华侨资源。“面临新的形势,汕头利用华侨资源,在方式方法上既要创新,也要大胆试验。”王宋大表示,现在华侨是指大华侨,如今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已与当年截然不同,汕头不能够沿用过去既定的思维,要从过往的利用华侨资源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厘清不足,继往开来。
以文化乡情凝聚侨心汇聚侨力
“聚人先聚心,凝聚侨心才能汇聚侨力”。在王宋大看来,办好华侨试验区的关键还在于华侨的回归、反哺。他认为,在外潮籍乡亲拳拳的爱乡情怀会是试验区发展的内生动力。
王宋大表示,潮汕人在文化上非常有特点,潮汕的伦理道德观念等“文化符号”可以说是“深入”到潮汕人的“骨髓”里去了。所以联系潮汕人、潮籍华侨时,只要讲起潮汕话,“亲如手足”的感情便油然而生。因此,华侨试验区一定要把文化继续传承好,发扬好。“这些年中,潮汕本土有哪些文化缺失了、弱化了,我们要重新‘拾’起来,重新赢得华侨的心,这需要一番艰苦的思考和探索。”王宋大说,潮汕人永远是喜欢潮汕的,聚人先聚心,把华侨的心凝聚起来,不论是经济、文化,还是华侨试验区建设,前途都将会很光明。
“一千多万潮汕人在海外,所蕴含的侨资侨力非常巨大,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潮汕人也取得非凡成就。”王宋大表示,“我非常看好华侨试验区,在华侨试验区里,只要我们积极创新体制,改革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一定能广泛争取到海外的、国内的潮商反哺家乡,带着回乡创业的梦,一同建设好华侨试验区。”
深挖港口优势对接海丝战略
国务院在汕头设立华侨试验区的批复中,明确要求汕头把试验区建设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作为泰国归侨,王宋大认为,汕头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方面有基础、有条件、有特色、有潜力,他建议汕头深挖港口独有优势,做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对接,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汕头是海上丝绸之路一个很重要的港口。”王宋大说,“汕头海域发现了南澳一号就是历史见证,丝绸之路运载的货物真实地摆在那里。汕头港开展对外交流交往是非常早的,很多潮汕人就是抱着‘九死一生’的信念,通过澄海樟林古港等处远赴南洋谋生的。我父亲就是乘船下南洋的,也是历经千辛万苦,最终他成功了。”王宋大充满自信地指出,这么多人到南洋去谋生,潮汕地区肯定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在海上丝绸之路上,汕头港过去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可以深度挖掘。
“规划建设华侨试验区中,汕头可以充分发挥港口作用。”王宋大表示,作为最早开放的商埠,汕头的发展离不开丝绸之路,在这之中,拥有悠久辉煌历史的汕头港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汕头应该加快港口建设,充分挖掘其自身优势,做深做足这篇文章。“我将和其他所有海内外潮籍乡亲一样,无比期待潮汕春天的到来、期待汕头再一次扬帆起航。”王宋大满怀殷殷深情地说。
本报记者 林馥盛 实习生 张汝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