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两年来,随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转作风、正学风、改文风”活动的深入开展,“文化走亲”活动在我市蓬勃发展。活动给我市文艺工作者和群众带来哪些收获?对我市文化建设带来哪些启示?对潮州城乡社会发展又将产生哪些影响?本报今起推出《潮州市文化走亲活动走笔》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邢映纯 陈培娜
国家一级演员郑舜英再次检查自己的舞台服饰等装备,准备出发前往古巷镇“走亲戚”。这天带去的“手信”是她的拿手好戏――潮剧《莫愁女》中的“声声血泪声声情”。
虽然知道演出的舞台很简陋,面对的也将是乡村那些大妈大婶,但郑舜英不敢大意,今早还特地和乐师和了一下乐。
时间过得很快,和乡村的这门“亲戚”,结对至今已将近两年了。2012年12月,市委宣传部正式发文,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贯彻十八大、深化走转改――文化走亲”主题活动;翌年10月,又再次向各县区委宣传部、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文化走亲”活动的通知》。
随着这两份文件的贯彻实施,郑舜英等知名文艺工作者身影更加活跃于乡村文艺舞台,潮州城乡文化生态也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今,“文化走亲”这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已被列为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创新案例之一,得到省委宣传部的充分肯定。
走基层与群众认亲结亲
“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是文艺工作者深化走转改活动的一种尝试,也是我市宣传文化系统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项具体行动。我们希望通过这种结对走亲方式,实现文化惠民亲民乐民安民。”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丽文指出。
实际上,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此前在文化惠民方面已有良好的基础。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活动频繁开展,文化在乡土一直有着良好的土壤。
“但以往的文化惠民活动,一般只局限于由上而下‘送’文化的‘一元供给’模式,基层文化缺少上下、横向的交流,文化自觉未能充分激发。”陈丽文说。
文化走亲旨在探索一种互动、共进、更富长效性的文化交流模式。活动制定了明确的原则:坚持以“文”为媒,重在惠民;坚持以“走”为要,重在交流;坚持以“亲”为旨,重在共进。
“这样的一种形式,也与文化工作者自身的发展需求、时代使命相吻合。”一位姓李的文化工作者告诉记者。全市宣传文化系统迅速掀起一场认亲结亲高潮。市委宣传部牵手潮安区庵埠镇文里村,市文广新局结对饶平县黄冈镇霞西村,潮州日报社、潮州广播电视台文化工作者分别走进饶平县黄冈镇大澳村、潮安区江东镇洲东村,与群众认亲“结对子”,开展书画、摄影、舞蹈、器乐演奏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很快,市直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及县区委宣传部共与10个村(社区)率先认亲,结成文化“对子”。
好亲戚常走动。自结对认亲以来,许佳娜、王流书等潮剧知名演员频频亮相乡村舞台;市文联主席程小宏成为浮洋镇大吴村的常客,或组织市舞蹈协会老师到乡村演出授课,或带领书画家到大吴村创作,往往,身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他还现场为村民当起义务书画解说员。新近,他又频频与大吴村接触,准备在月底帮其举办一场乡村才艺大展示。潮州日报编辑记者们也成了大澳村的好亲戚,到大澳送报送春联,与村民一起观看文艺演出,开展大澳文化采风活动……
“经由这两年的实践,认亲结对的这10个村(社区),都实现了‘五有’,即文化活动有组织领导、有活动阵地、有文艺队伍、有经常性活动、有特色品牌。”市委宣传部一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六上”“六下”盘活城乡文化资源
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在“十大对子”的示范带动下,文化走亲活动迅速由点带面在全市推行开来。各县区纷纷根据各自实际开展文化走亲活动。潮州广播电视台民生志愿者协会、市文化馆、市潮剧艺术培训中心等文艺团体与潮安、饶平基层文艺团体结亲,一批宣传文化工作者与基层扶贫挂钩点群众同吃同住同行,与群众“零距离”接触。市美协在饶北山区新丰镇成立美术创作基地,组织市级美术家定期到基地创作,与群众交流;市摄影家协会组织“文化走亲・风情潮州”摄影作品征集,在各县区20个乡镇、街道巡回展出;市潮州文化研究中心邀请专家学者、非遗传承人走进乡村,为乡村群众讲授潮州嵌瓷、潮乐等传统文化……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文化走亲”扇动其翅膀,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无需再发文号召,一个个乡镇、街道融合进来了,一个个村庄、社区居委会参与进来了,一个个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民间文化组织加盟进来了。“文化走亲”成为这座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共开展各类文化走亲活动2500多场次,宣传文化工作者和基层文艺工作者参与人员达3.5万多人次,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90%以上村、社区。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文化走亲采用的是“六上”、“六下”方式,除了开展“送课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文艺演出下乡、送书下乡、送文化艺术下乡、送文化工作者下乡”等“六下”活动外,文艺工作者们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在“六上”方面,即农村及社区居民艺术作品上城展览、文艺节目上大舞台展演、文化带头人上城培训、文化活动上调交流、精品技艺上镜展映、民俗活动上街展示等相结合。“通过这上下的互动,有利于发挥群众主观能动性,给乡土文化、群众文化一个更好土壤、平台,使其更好的生根发芽。同时,构筑起城乡文化交流快速通道,盘活城乡文化资源。”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基层群众日益成为这场大舞台的主角。你看,在“文化走亲”这一活动的引领下,饶平县布马舞跑遍全市各县区、金石镇的铁枝木偶时常到相邻的彩塘、东凤、浮洋、龙湖等地演出,意溪镇橡埔村的大锣鼓响遍意溪镇各村庄,庵埠镇文里村的舞狮队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荆山弦乐队、相逢合唱团等100多支乡村特色文化团队日渐成为“文化走亲”的主力军,并在一场场“文化走亲”活动中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文里村一位姓林的村民感叹道:“乡土文化需要舞台,有了文化走亲这一大舞台,文里的舞狮队、鲤鱼舞等也有了发展的空间。”而在结亲单位潮州日报社的协助下,大澳村那支由年过半百大妈们组成的锣鼓队越舞越威风,并于今年元宵节期间,走进市人民广场,登上了“我们的中国梦――潮州市‘文化走亲・梦圆乡村’”大舞台。一位参加表演的村民高兴地说:“过去只看到城里人下乡演戏,没想到我们农村人如今也能进城唱大戏!”
农村人看城里来的大戏,城里人可以感受乡土文化的精萃。文化走亲,走活了潮州城乡文化这盘大棋,城乡文化在交流、互动中实现共享、共荣、共进。
唤起文化新期待
“快,看戏去。”2014年9月26日下午,饶平县黄冈镇上林村的村民过节般快乐。这一天,由市委宣传部主办的“文化走亲”走进中央苏区县群众联欢会在这里精彩上演。这既是我市文化走亲活动成果的一次展示,也拉开了我市各地庆国庆系列文化活动的序幕。
尽管天气很热,但人群还是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可见群众参与这些活动的热情。“社区很久没这么热闹了,今天这种文化走亲的形式非常好,给我们社区带来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黄冈镇上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余树彬高兴地说。
金石镇仙三村潮剧票友林楚云也是“文化走亲”的热心拥趸,去年9月的一天,在市文化走亲活动中,她还有幸与郑舜英一起登台演出,联袂合唱潮剧经典片段。“郑舜英是我的偶像,以前看潮剧,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与她站在一起。是文化走亲给了我机会。”面对记者的采访,林楚云喜形于色。
受益于文化走亲的,不仅仅是基层群众。今年来,郑舜英参加的文化走亲活动已达十多场,她告诉记者:“通过走亲这种形式,和群众零距离接触,可以更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对文化的需求,增强了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感。”潮州电台知名主持人邱清旭每月一次和潮剧名家到乡村“走亲”,他说:“走亲这种形式符合三贴近原则,接地气,拉近媒体与受众距离,也便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受众的心理和期望。”而随着文化走亲活动的频繁开展,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年过半百的郑坤汉频频走进江东镇、凤凰镇等特色乡村,为村民免费拍摄全家福。群众对他们的欢迎和感激,让他感受到一种由衷的自豪感。乡村的人事景物,更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在一次次下基层、走乡村、驻农家、带队伍中,在与基层群众一次次互动中,潮州文化创作迎来又一个高峰。宣传文艺工作者从基层汲取养分,从生活中收获灵感,打磨出一件件精品力作。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来,全市共创作出《韩愈治潮》、《饶宗颐》等300多件文艺精品。
“文化走亲这种形式很好,体现了文化共享。看了以后觉得潮州文化真是大有可为!”曾莅潮观看文化走亲活动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顾作义肯定道。而潮州知名作家李英群也忍不住为文化走亲叫好,他说:“以前也有‘文化下乡’的提法,但这总有点居高临下的味道,莫若文化走亲那么平等、亲切,那么具有亲和力、接地气。”在一篇题为《文化走亲,亲》文章中,他更对这一潮州市文化品牌寄予厚望,直言,文化走亲活动“给基层送去一席席文化盛宴,这是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而在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水平之后对于潮州市专业文化艺术界的促进上,更值得我们寄予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