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这个中央最重要的智囊机构,聚集着一批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出类拔萃的经济学研究学者。潮籍余淼杰教授就是其中一位。在这里,他与众位经济学精英一道为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把脉出招。
3年前,本报在策划“庆祝汕头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高端访谈”的报道时曾赴北京采访了余教授。听了他对国际经济形势、人民币汇率、国际贸易政策、货币政策等问题以及汕头产业转型升级的一番“高谈阔论”,深知这位70后的“海归”经济学博士学识之渊博,令人钦佩。3年后,也就是今年的8月份,他因科研成绩突出被北大破格提前晋升为经济学教授,这在国内学术界是少有的。日前,就汕头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以及今后试验区的建设发展等问题,记者拨通电话再次向余淼杰教授“讨教”,倾听他的一番高见。
长期研究国际贸易和产业升级,又是从潮汕地区成长走出去的余淼杰对汕头发展比较熟悉。他直截了当地说:“国务院同意在汕头特区设立华侨试验区是国家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看成是国家在推动21世纪‘海丝’战略暨设立上海自贸园区后的又一重要举措,同时也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战略对汕头特区的具体部署。对汕头来说,是继上世纪八十年代设立经济特区之后的另一次大好发展时机。”
余淼杰建议,华侨试验区建设可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内容是经济方面的深度开放。试验区可以在贸易、投资、甚至在金融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在贸易方面,东盟十国与我国经济贸易互补性很强,自2010年与我国签订了东盟10+1自由贸易协议以后,关税非关税壁垒大幅度下降。华侨试验区建立后,将可以在贸易便利化方面多做文章,促进潮汕地区与东南亚地区的货物贸易,特别是在出口有潮汕地区传统比较优势的产品如潮绣、玩具、成衣上多下功夫。同时做好港口通关便利化,多进口东盟地区特色初级产品,做到贸易互赢。在投资方面,可借鉴东盟10+1自由贸易协议中提出的“负面清单”模式,汕头市委、市政府宜出台相关的细则,报上级批准。投资的“负面清单”目录不宜过长、过多,以防流于形式。在金融创新方面,可多借鉴上海自贸园区的经验,争取在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市场化和外汇管理方面有所作为,汕头市委、市政府应努力向一行三会(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寻求更多具体政策细则的支持。
“华侨试验区建设的第二个方面则是推广深化文化交流。”余淼杰说,东南亚地区是中国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方,潮人在该地区影响力深厚,民风民俗接近,潮汕话在东南亚经济发展较好的国家中普及度较高。而且在东南亚国家中,潮人企业家多是各行业翘楚。历史上,汕头与东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改革开放使汕头与东南亚的经贸文化往来更加密切。所以,华侨试验区的建设不仅有利于大量引进外资,而且有利于在东南亚地区进一步推广潮汕文化,加强文化交流合作。
在余淼杰看来,国务院的批复目前还仅是给汕头一个“政策口子”,下一步重要的是要看汕头市委、市政府对政策的研究和把握,争取更大的政策支持。如果搞得好,完全可以争取到类似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当务之急,是要把国务院的支持政策进一步细化、深化乃至落地,否则,再大、再好的支持也仅是一张“白纸”。余淼杰建议,应尽快组织一个高效的工作班子,认真调研,科学论证,形成课题,拿出方案,争取获得华侨试验区更大的政策支持。这方面工作做好了,将直接推动汕头全面深化改革,也将是汕头特区第二次起飞之时。
本报记者 陈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