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丹阳庄有群爱心老人

珠池街道丹阳庄,一群年过半百的爱心老人自发组织成立慈善会,乐善好施。

  提起珠池街道丹阳慈善会,或许不少市民会感到些许陌生,但在市区丹阳庄一带却是人尽皆知。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个由一群年过半百的爱心老人自发组织的慈善会,每当有人遇到困难都积极伸出援手,受到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一拍即合成立慈善会

  谈起丹阳慈善会的创建历程,发起人李副会长感概万千。他向记者坦言,这批老人里面年龄最大的已经有83岁了,六七十岁的老人有好几个,老人们没有固定的收入,创建慈善会就全靠老人们一生的积蓄和儿女的资助,还得亲力亲为办齐各种审批手续,对老人们来说十分辛苦。虽然创建慈善会的过程十分不易,但一群志同道合、热心公益、大爱无私的老人却始终没有放弃,大家既出钱又出力,同心协力助推丹阳慈善会顺利成立。

  自去年5月份丹阳慈善会成立至今,一直秉承“公益至上、扶贫济困”的宗旨,定期为贫困户发放救助物资,多次参与援建乡村图书室、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等慈善活动。不久前,丹阳慈善会还自发筹资在市区衡山路新河沟南片绿化平台增设三十张石椅供过往市民休憩,周边居民纷纷为此举点赞。

  七天七夜坚守救灾帐篷

  去年“8·17”重大洪涝灾害致汕头,潮南、潮阳区等地发生严重内涝,受灾人口逾百万。得知这一消息,丹阳慈善会的老人们立刻行动起来,积极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捐资捐物援助灾区。为了筹备物资,老人们连续一周奋战在临时搭建的救灾帐篷,有的老人在救灾帐篷前一站就是七、八个小时。

  “募集物资那几天经常下雨,我们这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连续7天7夜守在帐篷里,保护这批爱心物资不被雨淋到。”慈善会的顾问郭伯告诉记者,由于当时募集物资的救灾帐篷搭建在户外,药品、大米、衣物等救灾物资一旦淋湿或遭受水浸就无法使用,70多岁高龄的张伯自告奋勇日看守着这批物资,连续7天7夜坚守救灾帐篷,身旁的义工们都劝他回家休息,可他心里却始终放下不下寄给灾区的物资受否会被大雨淋湿,依然坚守在救灾帐篷前帮忙,累了就靠在塑料椅上休息。看着这位年事已高的张伯,大伙都被他这份执着所深深感动。

  在众人的努力下,丹阳慈善会最终筹得共计救灾物资共计180多万元,大米、方便面、食用油、饮料、衣物、药品等救灾物资装了满满十多辆大卡车。为了亲手把救灾物资送到灾民手中,老人们不辞辛苦跟随救灾车队赶往灾区参与救灾。

  贫困老人善举暖人心

  谈起老人们一年来所做的善事,顾问郭伯如数家珍,其中有一名贫困老人的善举让郭伯最为感动。

  据郭伯介绍,今年60多岁的张雪贞是一位靠着挽脸过生活的老人,每挽一次面的收入只有区区5块钱。平日里,张雪贞的生活十分节俭,但作为丹阳慈善会的一员,她对于有需要帮助的人却是倾囊相助。有一次,张雪贞路过丹阳慈善会,恰巧赶上慈善会正在筹资准备为新河沟南片绿化平台增设石椅供过往行人休憩。张雪贞立即从裤兜里掏出“全副身家”,低声问道:“我这里有50块钱,能捐吗?”慈善会的成员心里都清楚这50块钱是张雪贞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纷纷劝她把钱留着自己用,但张学贞却笑着摆摆手,把50块钱塞进了捐款箱。“

  在采访过程中,丹阳慈善会的老人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参加慈善活动让我们内心感到十分快乐,也希望慈善事业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参与,让慈善会能够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对象。”黄会长对记者说,行善积德、造福后代是这群老人共同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他们仍将不留余力地地慈善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黄会长也希望,能有更多的热心公益的年轻人加入他们这个大家庭,让丹阳慈善会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报记者 林蓁 实习生 李鸿 摄影报道  

来源:汕头都市报   责任编辑:林敏秦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搞笑短剧:酒鬼

潮汕爆笑喜剧:好梦难圆-2011贺岁片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