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汕头仅是一座海边小城,中心城区也仅为小公园一带,到处是窄小的街巷和低矮的建筑,绿影难觅。时代在发展,城市绿化也悄然发生变化。尤其是设立经济特区以来,一场翻天覆地的“绿色革命”在汕头热土上掀起,汕头的绿色版图在不断扩大,市区绿化覆盖率增长近六倍。今天,放眼汕头,一座座高楼大厦坐地而起,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景观道纵横交错,花园小区、城乡公园、绿色村庄比比皆是,汕头先后摘得“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投资环境百佳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美誉,一座现代化绿色宜居都市俏立在南海之滨。
30多年绿色版图增长六倍
在1980年之前,汕头几乎没有城市绿化。1978年,汕头市区建成区面积仅有7平方公里,市区绿化面积155.73公顷,绿化覆盖率6.9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71平方米。公共绿地主要以中山公园、人民广场为主,其中公园面积20.16公顷,广场面积11公顷,不多的道路绿化就集中在外马路和小公园周边。
现在,在市区海滨路、中山路、金砂路、天山路、金凤路、黄河路等路段,均可见翠绿的树木、鲜艳的花朵、娇嫩的小草相连成带、共处成片,让人感觉人景相随,景随人走。近年来,我市大手笔投入绿化美化家园,倾力打造山海景观相辉映、绿地城池相交融的海滨园林城市特色。截至2013年底,我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9926.65公顷,绿地率40.13%;绿化覆盖面积10344.30公顷,绿化覆盖率41.81 %;公园绿地面积3491.0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平方米,相当于每人拥有一间“绿房”。
公园小区村庄繁花似锦
30多年前,市民能去看花赏景的公园仅有中山公园。而今,市区综合性公园16个,植物园1个。尤其是我市去年开始实施“绿满家园”三年行动,海湾湿地生态公园、潮阳区口美公园等建成投入使用,儿童公园、西堤公园、北郊公园等一批公园在建。
公园绿地面积从2010年的2819.02公顷增加到2013年的3491.07公顷,平均年递增7.46%。城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71.11%,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赏绿。据统计,中山公园、金砂公园、华侨公园、石炮台公园4个免费开放公园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比增60%。
对于居住的环境,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变绿变美了。走入市区新建的楼盘犹如“逛花园”,朴树、荷花、榕树、细叶榄仁、中华楠、金凤树等树种都被“请”进住宅小区,到处绿树成阴、花繁叶茂。在中山东路某住宅小区住了10多年的郭先生对东区的变化感受最大。他告诉记者,以前,这里只有两个比较大的住宅小区,小区内外种了不少树木和植被,这在当时的住宅小区环境算是不错了,但现在新建楼盘的环境比以前更美更有品味了。
而近年来,绿满家园、千村整治、万村绿等绿化美化家园活动在全市城乡掀起植树造林的热潮,使村庄面貌日新月异。濠江区去年率先启动“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整村推进绿化美化,提高村民建设森林家园积极性。如今的葛陈、珠浦等村民正享受着绿色树木带来的惬意生活,各式花木生机勃勃争相斗艳;澄海溪南着力打造一村一公园,目前全镇21个村已建成村级公园17个。至2014年3月,我市“绿满家园”活动共竣工项目221个,完成投资约3.27亿元(包括社会认种认养认建资金和林业项目资金),共种植各类树木394万多株。
筑起30多公里“绿色长城”
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我市一张名扬海内外的“生态名片”。殊不知,这离不开我市林业部门10多年来的补植和保护。记者了解到,从1998年起,我市实施了“向大海要森林”行动,从无到有,累计种植无瓣海桑、秋茄、红海榄、桐花等红树植物达到2万多亩,成林面积达到1.5万亩,在沿海堤岸构筑起一条长达30多公里的“绿色长城”,成为全省人工营造红树林保存面积最多的城市之一,大大提高了沿海地区的防灾抗灾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同时,我市自2004年5月成为国内首个GEF湿地国际示范区以来,已投入974.11万元进行保护和建设基础设施,吸引了中华白海豚、黑脸琵鹭等世界和国家濒危野生动物频频前来造访。
多年来,我市还先后启动实施了绿色通道、林分改造、水源涵养林、沿海防护林、红树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使森林覆盖率呈高增长状态。2013年,我市森林面积为67381.4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2.02%,与2012年度增加了1个多百分点;全市森林蓄积量为185.5万立方米,比上年度增长10.7万立方米。 本报记者 刘文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