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潮汕文化 传播民族影音 振兴潮汕艺术 凝聚民族精神

时代变,市民理财跟着变

  新中国成立65周年来,我市经济飞速发展,在汕头这个“经济嗅觉”灵敏的地区,理财观念也随之发展,并逐渐凸显其时代特征。人们从“不知理财为 何物”到十年前的“有钱就存银行”,到如今的多种投资方式遍地开花,随着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越来越丰富、质量越来越高,更多的市民正在以日益理性的多渠道 观念主导着自家的投资理财生活。

  “以前不是总说么,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由于收入低,家家户户 过的都是紧日子,都不知道‘理财’为何物,充其量也只能说看街坊邻居谁过得更节俭一点,填饱肚子就算过得好了。”退休老干部朱伯告诉记者。据他介绍,到八 十年代以前,当时老百姓除了维持较低的吃穿用之外,就想尽办法把节省下来的钱存银行,为的是早日买到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三大件。

  迈入 改革开放的时代,汕头市民的理财观念和方式也悄然发生了不少变化。存款储蓄已不再是唯一的选择,基金、股市、房地产等投资方式让许多汕头人多了一些“业余 爱好”。在国企上班的林女士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了汕头人理财方式的变迁。“改革开放之初,有富余的钱也大多存在银行,想投资只能买点黄金和债 券。哪像现在,又买基金、又炒股票、投资房地产,花样多得很。”林女士回忆起当年的“理财方式”,不由得感叹道。

  改革开放初期,没什么理财产品,1985年林女士用积蓄买下了第一套不动产。后来有了股市,1993年,汕头电力上市,林女士买了一千股,后来赚了差不多一两万元。

  早些年,在她的“理财本”上,银行储蓄仍占到50%,不动产占40%,股票投资仅占10%,因为“把钱存在银行里,风险最小、最稳定”。后来,林女士又陆续购买了不少股票。还在1993年和1995年分别购入了一套房产。

  1997年后,林女士的理财渠道可越拓越宽。“先是买保险,每年我要为老公和孩子缴5000多元的保险费,后来,我又买起了基金。”林女士说,2004年她试着投入5000元买了一支成长基金,两年后卖出已涨了3倍。

  “储蓄是很必要的,但钱存在银行里收益有限,有句话说得好‘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根据我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了股票、基金、保险、储蓄各占1/4的组合方案。”林女士说。

  而近几年来,随着市民收入增加,银行开通的理财渠道非常多。除了传统的投资方式外,股票、基金以及各种形式的理财方式越来越吸引市民。

  理 财服务更加周到,信息逐步对称。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股份制的商业银行、民营金融机构都设立分行,盯上了老百姓的钱包,人们的理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市 民投资目的更加明确,投资行为更加理性,更倾向于选择适合自己的投资方式,不再盲目跟风。”在银行工作的刘经理告诉记者。

  时代在进步。 现如今城老百姓的储蓄观念发生变化,新生代的年轻人,得益于网络知识的普及,纷纷办理了各种名目繁多的信用卡、借记卡一卡多用,吃饭逛街甚至出境旅游消 费都可以用同一张卡;也都知道了有钱不一定要存银行:“余额宝”、“微信理财通”如雨后春笋出现在人们眼球,这就是一种观念的改变,从不会理财到高级理财 的改变,65载时代的车轮,正承载着城人民的智慧向前迸发。

  记者 陈若萱

  实习生 陈贝子

来源:   责任编辑:林伟练 
    大名:    提醒:理智评论文明上网,拒绝恶意谩骂。

评论正在加载中...

相关内容

最新潮汕影视
随机推荐潮汕影视

潮汕故事剧:混战六合彩(第三集)

大笑西游之第三部:偷吃人参果
华龙潮汕网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业务 | 留言反馈 | 友情链接
华龙潮汕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