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国内某美食评论权威曾对潮菜的特色这样描述:“色香味俱全,不仅烹饪艺术精湛,而且充分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厚内涵”,“清而不淡,鲜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腻。这些特点,恰好与当今人们科学健康的饮食理念相吻合”。
诚然,饮食文化虽然“有型”,但也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总是处于不断生长的形态之中。榕城悠久的历史,培育了区域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以市肆菜为底色的特色和风格,使榕城美食成为潮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彰显自己的个性,从不同角度去审视,都有突出的特征,这就如同苏轼对于名山的描述:“横看成岭侧成峰”。
用料博采重质
用料的博采,以及重于品质的鲜美和优良,为榕城美食奠定独特的品味
有人在谈及潮州菜特色,对其用料的“崇尚海鲜,讲究生猛”特别强调。然而深入考察,对比之后,笔者以为榕城美食并非完全一味“如法炮制”,而是有着自己的“原则”。
表现于用料的博采,以及重于品质的鲜美和优良,以之奠定独特的品味。
依山临海的榕城当然也重于海鲜的选用。但是出于营造“鲜而不腥”效果的要求,也需要“不腥”的元素的引进。于是举凡海鲜河鲜、家禽家畜、蔬菜菇菌,只要原味鲜美,营养丰富,有益健康,就都可以成为美食用材。而具有名优特产声誉,在选用中不管是机构“认证”,还是民间公认,都会受到优先考虑。季节性的蔬菜和鱼鲜,则从时令优势成为美食的阶段性明星菜肴。
大体而言,季节性用料,春季有蕹菜、韭菜、小白菜、辣椒等,有鲫鱼、鲚鱼、鳝鱼、黄鲷等;夏季有黄瓜、竹笋、长荚豆、油菜、菱角,有鲈鱼、鳖鱼、鲶鱼等;秋季有春菜、西洋菜、丝瓜、香芋、茭白,有草鱼、松鱼、乌鱼等;冬季有芥蓝、包菜、菠菜、皇京白、萝卜、大菜、蘑菇、菜花、番茄,有非洲鲫、乌鳢、河虾等。
这些大体为本地山原河海所产的时菜和河、海鲜,由于“应时”而具“最佳”的品质状态,因此肥嫩鲜美,口感殊佳。因为不同季节有着不同花色品种的鱼菜担当主角、配角,构成了时序性强烈的菜式景观。这是许多出产单调的地方、它的菜式不能企及的气象。就是毗邻地区,因为土质、栽培与养殖技术的差异,也不见得可与榕城媲美。比如本土特产原材如“春季第一美食”韭菜,“夏季第一美食”竹笋,“秋季第一美食”春菜,以及“冬季第一美食”芥蓝,非但为餐桌上送来了具有时效美感的欣赏价值,而且还带来了绿色生态的心理慰藉,既让人吃得惬心,还可以让人吃得放心。“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古代涉食诗意,在榕城被赋予更丰富的意象。
为了保证鲜美,保证甘香,榕城美食格外重视食材本土化的重要性,给予质、形、色俱美的土产食材以足够的关爱。特别留意材料是否“野生”和没有“公害”。“野生”或准野生的食材资源,鬼使神差竟然成了榕城美食材料的上选。
还有食材的不断丰富化。“好鱼马胶鲳,好菜芥蓝秧”唱主角的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提升逐渐淡出高档次的宴席。许多人们过去罕见乃至闻所未闻的河鲜海鲜,则陆续进入人们久违了的“食野”;桂花鱼、鲟鱼、鸭嘴鱼等不属于本地生产鱼类的纷至沓来;负有名贵美誉的澳洲鲍鱼、日本鳕鱼等过去连官府菜也不曾采用的各种海产,也以改变食物结构的力度,扩大了榕城美食食材来源的同时,也增容了它的烹调技艺与风味。
用料的广博且与时俱进,既传承美食传统风味,又充实延伸了菜式和内涵,终至完善了具有地方物产底色,而且形象日益丰满大度的地方菜系的风采,“乡愁”与时尚组合的“食色”,满足并提升着见多识广的食客的欲望和追求。食材的优化与丰化,反映了榕城人守望优良传统,而又乐于开拓兼容的生活态度和创新精神。
烹法匠心独运
烹调方法的匠心独运,造就了榕城美食的色香味俱佳、美趣洋漾
欣赏和研究美食,不能忽略一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技艺。美食的炼成,离不开烹调技术的运用。它是否有特色、有品味、有风格,除了食材,其他的关键就是烹调上的给力。
历经长久的榕城美食烹调,在配料、刀工、器皿、火候、油温、原配料入锅次序、烹饪时间、设色、起锅、包尾、上菜方式等各个节点都形成了规范、严谨的节奏韵律井然的道统。一道道美味菜肴的塑造,正是依赖于各个环节之间有条不紊、顺理成章的“交响”,只要其中某一环节出现哪怕是丝毫的错乱,也就很容易造成“满盘皆输”的后果。正因如此,榕城美食创造积累了几乎可以叹为观止的不少绝活。训练有素的厨师,他在进行鱼肴制作的时候,莫不坚持“即d即烹”,“即席炮制”。因为只有保持这样迅捷的“现场感”,才能保障鲜鱼的鲜味不致流失与减退。再如拼盘的制作,必须十分重视花色品种的组合,力求达到造型美观、口味丰富、多趣和谐的效果。如果用料单一,拼凑随便,那就失去完美的“精神”,而在品味上要大打折扣了。
榕城饮食的烹调技艺,不但体现于正规的“做桌”上,在家常烹调中的运用,更是如水行地,随处可见。然而正是这种普及,可以说明烹调已是榕城人的一类常见生活方式,这就凸显了它的作为“文化”的存在。这里略摭几例,以见大概。
先说明因材施法。这是笔者活剥的一个词组,意思是以材料来决定烹调方法。在榕城美食中,往往能用同一种原料,以不同烹调方法,做出色香味迥异的菜式。以苦瓜为例,切薄片炒蛋,就是具有代表性的农家菜式“苦瓜炒蛋”,但切块红焖,却可做成“酿苦瓜煲”,改用“熬”的方法,还可做成“苦瓜排骨汤”。近年还时尚把原料研烂做成 “苦瓜羹”。采用不同方法做成的苦瓜食品,苦与甘、苦与香、苦与清的1+1味道盎然有别,在新鲜的主旋律中,跳跃着高低的音符。松鱼头的处理也一样,加点青菜、姜丝等蒸熟,成为“生炊鱼头”,鲜而不腥;改为加上芋块焖熟,成为“鱼头芋”,香中含鲜。两者的口味,有很大的差别。虽然都是保持鲜美的基调,蒸者突出其“甜”,焖法力挺其“香”。这就体现了,因材施法的结果,既可以使榕城菜式几何级扩张,也可以适应更加多元的口感需求。
灵活用色也是榕城烹调的一个特色。由于气候的原因,榕城菜式通常不做得色调很“暖”很浓,如黑红色、暗褐色,或者做得色泽浑浊等,因为那都不是主流现象。在力求保持本色的前提下,厨师们总是尽量做出鲜艳、清丽的表达,也就是营造“秀”的色态和意境,以渲染美感,促进食欲。譬如生炊草鱼、石斑、鲳鱼等,通常在白色的鱼肉上面敷施青葱、生姜和辣椒等绿、黄、红色的条状菜丝,这些配料不但可以“辟”掉鱼的腥味,而且构成对比强烈的色彩,使单调的鱼肉,变得秀丽迷人,闪耀着清亮的“食色”。至于在雪白、金黄或浅红的菜色上,放上碧绿的芫荽,更是榕城美食用色的一绝。碧绿而浓香的芫荽,在巧手的点染下,简直如同中药的甘草,能够调和各味,提振食美品质。因菜而异,灵活用色,精妙配置往往能把一桌酒菜,作弄成视觉的盛筵。
菜式搭配也是一个大学问。烹调出种种鲜美、清亮的菜式之后,如何科学、艺术地上菜,是烹调的题中之义,也是榕城美食之美的一个侧面。如何恰到好处地汤菜结合、盘碗结合、荤素结合、肉菜结合、浓淡结合,其交错,其组合,其先后构成一部部“杯盘飘勺交响乐”,在不同节奏、旋律情景中妙曼地舒展,榕城的宴席给人留下的,不仅仅是滋味、韵味,还有袅袅的余音。
这是榕城菜作为地方菜系一个代表作的另外特色所在。
风格融会贯通
博采众长,铸成新味,因时而变,顺应需求,在调适中实现做大做强
在关于榕城美食形成与发展历史的相关描述中,我们已经明确指出这种成为文化的地方菜系是在本地地理、气候、物产与烹调技艺不断革新的基础上产生的。这里要想强调的,则是它总是处于不断吸收、融合的过程,只有这个过程,才有今天这个花团锦簇的文化面貌。它并非一成不变的事物。
历次的北人南迁,以及本土人因仕宦、营商和过番等不绝如缕的对外交流,都是榕城美食特色形成的重要因素。南迁的北人,不仅带来了北方的文化和习俗,也把北方菜系的烹饪方法传到了南方。善于吸收和容纳别人所长的榕城人,正是在逐渐吸取其他菜系烹饪优点的过程中,使本地菜得到丰富和发展,乃至标新立异,自成一格。
博采众长,主要是技艺方面。对于口味的调适,则是从本土地理、气候影响作出的选择。曾经有美食家把潮州菜与漳州菜进行比较,认为“漳州的风味是泉州与潮汕风味的结合,但比潮汕菜相对要咸一些”。这些是有其依据的。在长汀一带,过去有个风俗,问人外出做客酒菜丰盛不丰盛,总是这样问:“菜咸不咸?”因为山区,口味要重一些。漳州毗邻长汀龙岩,口味相对于潮汕要重,也是情理中事。榕城菜系作为潮州菜的重要分支,有着潮州菜的基本特点,也还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总体而论,在山海之交的这个地区,食客口味浓淡适中,但富于季节性变化,夏季趋淡,严冬略咸。
这个所谓“略咸”,是相对而言。实际上,榕城菜的口味是偏于清淡的,是追求“鲜美”的,因此在烹制过程中,放盐只是点到为止,辣椒等辛辣性佐料,使用的频率远不及青葱、生姜、大蒜以及芫荽等稍为温和者。这是因为榕城地处北回归线,气候炎热,多食辛辣食物容易上火;另一方面,过多摄入食盐会加重人体肾脏的负担。“重口味”不是榕城人的嗜好和菜格。
当然,也不是一味追求清淡而已,而是富于季节性变化,有其规律的。大体为夏秋清淡,冬春香浓。这是出于适应气候所做的调控。夏季炎热,人的食欲不佳,故宜以清淡、鲜爽的祛暑清热菜式作为主菜,如“冬瓜煮虾仁”、“干贝竹荪汤”等。湿寒的冬春季节,是广东人滋补身体的黄金季节。榕城菜味相应转型为营养滋补、味道香浓为特征。于是以狗肉、红焖等为原料、为烹调方法的菜式就相继上桌。
这种顺应季节气的变化,既调节了口味,还有养生学上的科学依据,也是民间烹饪的文化自觉与理性处理。
由此可见,仅仅用“清鲜”两字来概括、描述榕城菜系的口味特色;或者以本文开头引用的某一名家的概括,显然都有偏颇,都必须予以符合适当的延伸与补充,而后才趋准确与全面。
在形成特色的同时,榕城菜系的饮食风格也在不断成熟。
面向大海的榕城人有着开放心态和创新意识,“无所不食”的饮食选择,正是这种文化心态的显现。已经积累了包括非常高档的菜式在内的丰富的菜式,但是通常情况下,菜式的供应却以能够“光盘”为目标,不像北方那样追求丰盛。食礼上也提倡适可而止,不追求铺张繁缛。这种饮食风格,体现了榕城人的务实精神,以及具有时代色彩的礼节运用。“食糜”与“饭前喝汤”及食材营养搭配的习俗与学问,体现了榕城人对于饮食科学的重视和应用程度达到较高的水平。这种从饮食上的表现,也是榕城人文化素质的表现。
小吃风味独特
特色纷呈的风味小吃,是美食的重要构成。大餐是皎洁明月,小吃是满天繁星
谈到榕城美食,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聚焦于那些浓淡适宜清鲜有度的大菜,而往往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风味小吃。榕城的风味小吃,究竟有多少品种,现在尚无完整的调查与统计,但是其数量的庞大,应以百为计算单位却无可置疑。这是榕城菜是民间饮食为基础的市肆菜的具体体现。这些风味小吃常常伴生有历史故事、地方习俗、文人诗词等附带文化,更显示其独特的底蕴。在台湾等地,已有不少地方小吃的著作行世,在这方面,榕城也可以大有作为,作为旅游活动等第三产业的配套。
榕城小吃,举其知名者,有@品类。“@”是用米粉(或薯粉)皮包裹青菜、豆沙、糯米饭,以即蒸即食为上乘的一类食物,仿似客家的“{”。刚刚蒸熟出笼的韭菜@,皮柔馅香,风味强烈,是@品中的代表作。有@条类,分三种食法,蒸熟卷成一雪条似的卷@,也即广府一带所称的“肠粉”,趁热蘸酱油或红糖享用;其二是炒,以所加生菜肉类不同而有“笋@”、“芥蓝@”、“豆芽@”“牛肉@”之分,香甜异趣,各有千秋;其三是“@条汤”,在滚水中放入@条以及其他佐料,过去通常所加的佐料是猪肉丸、猪丸饼等,现在则加鲜鱿、鲍鱼等名贵海产,一碗贵至百余元者也有了。卷@、炒@和@条汤的食趣是很不相同的,不同的厨师能在这不同中再融进一点其他的不同,简直可以说其味五花八门,其感美不胜收。有海产类如蚝烙、如蟹粥,也是小吃中的佳构。蚝烙以饶平所产的“蚝仔”为原料,以优质的番薯粉水解调和之后,慢火煎烙而成。成品颜色金黄,蘸以鱼露,对食欲有极大刺激。蟹粥则是以地都青屿所产海蟹为佳。把活蟹掰开,洗净切块,投入将熟的热粥之中,加以青葱、姜丝等起鲜的配料,如是煮成的蟹粥,其鲜美是其他肉粥类所不能企及的等等。
榕城的小吃,其用材、制法、口感都极富地域色彩,在地域性这一点上,比之大菜更加鲜明、更加强烈。是地方美食的品牌和名片,把这些品牌擦亮,可以做成发展榕城第三产业的一个大舞台。

做@工艺要求精而细。